在重庆,有一种童年叫“特钢厂子弟”

06.11.2018  16:21

上个世纪60年代,沙坪坝有两家大工厂,一家是重庆嘉陵,另外一家就是有“十里钢城”之称的重庆特钢厂。

那时候如果谁家有人在特钢厂工作,说话腰杆子都要硬一些,妥妥的铁饭碗啊,多少人挤破脑袋都没进去!但这些繁华热闹随着特钢厂破产戛然而止,早已成为过去式!

如今团子再踏进这片土地,已是一片废墟,再也看不见往日的辉煌。当年的团结坝、窍门山、长春沟、石井坡,还有那段悠悠的小火车…这里,藏着无数厂子弟的半生回忆。

01

一个特钢厂,一个小社会

那时候特钢厂对外代号是2307信箱场,后来才改叫“二钢”,“特钢”。特钢厂横亘嘉陵江畔,跨越童家桥、磁器口,双碑、井口、詹家溪等地,一个厂就是一个小社会。

像特钢这样的国营大厂,曾经员工就有上万人,加上家属,总共有2、3万人都生活在这里,除了工厂,不仅还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甚至还有游乐园。

那些年特钢的厂子弟生在特钢,长在特钢,工作在特钢,带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在这片厂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早上伴着广播站的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声音醒来,夜晚便听着火车“呜~轰隆轰隆”的声音入眠。

同事,亲戚,朋友,大家都是邻居,转来转去都是熟人,而这样的小社会和外面的比又单纯些,简单些。

02

最难忘的童年,最有趣的耍事

那时候特钢是厂子弟们童年的天堂,随便转悠到一个地方,都能发现“宝藏”,那些特钢的废弃的边角料,可以捡回去做铁环、陀螺、弹弓,甚至是家里的鞋、衣架,还有厨房用的刀。

男孩子们做好弹弓,还要约起出去比试一番,看谁的手艺好。一不小心闯祸,打破了哪家的窗户,立马撒腿就跑。

女孩子们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去铁道边捡炭花,以备冬天烤火取暖。

还有的会到球场坝卖冰糕、麻辣串,冰粉…这时候得装做一副大人的模样,公私分明,绝不偷吃。

最开心的是,大人们下班带回来一盅车间供应的冰冻酸梅汤,在当时可比如今的冰淇淋更美味,更难得。喝完之后完全不满足,还会舔一下嘴角。

最期待的是特钢的春节,过年的时候,在球场坝就会举办盛大的游园活动,各种耍事,还有刺激的过山车,玩一天都不会腻。

对特钢的厂子弟来说,那时的生活很苦,但童年的回忆很甜。

03

特钢厂子弟,重庆妹儿的最爱

在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能进特钢的都不容易,有市政府、机关、医院、银行的子女都通过各种关系,争着想挤进特钢招工、招生的名额。说起自己是特钢厂子弟,都有着一丝天生的优越感。

不仅因为特钢当时是西南工业之母,在80年代最辉煌时期,特钢还极其富裕,不断向外无偿投资,并接收了很多破产企业的职工。

厂里富裕,职工的福利也很好,特钢的家属区是重庆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之一,水是厂里的,电是厂里的,收费还很少。

那时候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妹小妹快点长,长大好嫁二钢厂;三天一顿肉,五天一个髈”,典型的跟着厂子弟有肉吃。

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医生都招特钢工人为婿,特钢厂子弟是重庆妹儿的最爱。

04

一代特钢风云突变,从此辉煌不再

谁也没想到,特钢这个西南工业之母也有倒下的一天,90年代末期,国内兴起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浪潮,特钢破产了。

有的厂子弟最好的十年青春就给了特钢,原以为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家,后来才发现,是个临时寓所。

而昔日的辉煌、火热、忙碌,随着人去楼空,都消散殆尽,渐渐变得沉寂荒凉。

如今玩乐酱再回到特钢的旧址,“生产再忙,安全不忘”这样的口号至今还留在墙上。

熟悉的厂区铁路、厂房、却是那样的斑驳破败、杂草丛生,恍若隔世。

一切都在变,有的却一直没变……

团子看到有的人父母那辈,在特钢工作了一辈子,现在还舍不得出去住,坚守在石井坡。

而有的特钢厂子弟,每次回重庆,特意路过石井坡,探头去看那个无数次进出的厂门。

05

2018,新的特钢涅槃重生

据悉,特钢1935文创公园的项目正在推进中,在已保留的旧厂房上保护和利用,打造集工业文化旅游,创客中心,主题商业为一体的文化创业项目。

特钢的石井坡这些老片区利用废旧油桶,自行车,破旧轮胎等,通过涂鸦绘画等进行创意加工和造型还原特钢生活的点滴回忆。

团子一路上也碰见不少来这里打卡的游客,他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特钢厂的存在,谁在乎,有的更多是咔嚓咔嚓的拍照声,笑着闹着走远了!

隔着悠悠的岁月,曾经繁华特钢厂已成为了墙上的风景,逐渐变成重庆打卡拍照的文创公园,只有曾经在这里奉献了整个青春的特钢人流泪满面。

当年散落在各处的特钢厂子弟,如今你们还好吗?

原标题:在重庆,有一种童年叫“特钢厂子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