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重庆人在马尔代夫架起跨海大桥
建设中的中马友谊大桥,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紧张施工。通讯员 杜才良 摄
8月30日,在风光旖旎的马尔代夫,一座大型工程——由在渝央企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马友谊大桥建成通车。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到机场岛之间的洋面上,这座崭新的大桥状如一座彩虹,将两座岛屿连接起来,实现了多年以来马尔代夫人民拥有一座跨海大桥的梦想。
然而,通车的背后,却满是大桥建设者付出的艰辛。面对海洋珊瑚礁地质的复杂环境、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等恶劣条件,974天的施工,这个超六成都是重庆人的施工团队如何攻坚克难?
海水一轮轮冲刷下
项目组开辟海上施工“生命线”
海面是狂烈的大浪,海下是湍急的暗流和地质复杂的珊瑚礁,特别是作为全桥控制性工程的主桥,所处海域是一片深达46米的海沟。要在这么深的海沟上建跨海大桥,充满艰险。
在刚开始搭设引桥栈桥时,项目就遇到困难。2016年3月,引桥栈桥钢管桩施沉遇到了坚硬的珊瑚礁层,难以入岩。在底口加上桩靴、加工成“子弹头”结构,均告失败。在国内再普通不过的工序,在这里竟成了大难题。
项目施工团队经多次研讨分析和结构调整,才使引桥钢管桩在珊瑚礁上得以施沉。然而,从岸边向海中延伸的前100多米浪溅区,每隔十几秒就有一阵涌浪拍来,钢管桩平联焊接断断续续,栈桥搭设难以推进。
“不打通栈桥,在海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哪怕是利用好每排海浪的几秒间歇,也要‘啃’出一条路来。”项目施工技术组组长林树奎介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几十个工人两班倒,焊接时栈桥上有专人负责瞭望,涌浪一来马上呼喊一声,所有人立即起身并将焊钳高高举起,浪一过大家又弯腰继续点焊,如此往复地与巨浪抗争。就这样,在海水一遍遍冲刷下,2016年6月底,马累侧引桥400米栈桥全部搭设完成,在海上开辟出一条施工“生命线”。
一次次技术攻关
创造出“中国速度”
除了打通引桥栈桥,主桥钢管桩和桩基钢护筒施沉也是重中之重。
摸清海洋水文气象规律,研究适合船舶作业的运动姿态,开展波高和波浪周期的科学预报……建设者们主动出击、昼夜钻研,运用科技手段在印度洋深海涌流中探寻到了可吊装作业的宝贵时间段——“窗口期”。每天,工人们抓住“窗口期”,哪怕只有半小时,即使暴雨袭来,也坚守岗位。最终,在200多天不到200个小时的窗口期内,主桥37根栈桥钢管桩、5个起始平台和35根钢护筒等施工均安全完成。
正是一次次技术攻关,项目组展现了中国速度:2017年4月6日,主桥35根桩基全部完成,比原计划提前24天;2017年雨季之中,主桥5个大型承台比原计划提前22天完成;主桥所有V型墩和0号块合龙比原计划提前12天完成……
一天天争分夺秒
创造当地“海运奇迹”
马尔代夫以旅游业和渔业为主,建筑资源极度匮乏,大桥所有建设物资、生活物资、施工设备全部要进口。其中,所有施工设备和90%的建设物资来自中国,从采购到运至现场,时间跨度长达3个月。此外,所有材料运至现场后还要再进行倒驳、转运、堆放、二次转运、使用,过程极其繁琐。
如何提高效率,不耽误工期?项目组给出的答案是“争分夺秒、无缝衔接”。
2016年9月,当第一批5万吨散货到达马尔代夫,当地海关关长看着长长的货物清单时,让项目组准备好每天8000美元的滞期费,他认为没有一个多月是不可能卸完的。
然而,项目组在货物到达的前一天,就早已联系好当地海关,待船舶抛锚就位后清关人员立即登船清关。与此同时,用来倒运货物的船舶已提前靠船就位,待清关一结束立即倒运卸货。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以及白天黑夜不停运转,团队硬是在12天船期内完成了卸货任务,当地海关关长赞叹:“你们创造了马尔代夫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