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活地图”:用一双手 疏通一座城

29.09.2017  15:46

    新华网重庆9月29日电(彭祎琦)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每天穿梭在繁华都市下,蜘蛛网般的地下管网间,与污水淤泥打交道,风雨寒暑天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防汛排险第一线。他们就是疏浚工,用自己的一双手,疏通了一座城。

    1979年,年仅25岁的王敏文成为了重庆江北区一名临时疏浚工,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时刻与危险和污浊恶臭斗争。王敏文回忆,初入工作岗位时,技术条件落后,疏浚工作全靠人工完成。一天,一场大暴雨后,江北老城一处化粪池严重堵塞,他深入到井底清理淤泥杂物,没想到起身出来时化粪池的水突然喷涌而出,差点被淹没。“当天,我就跑到父亲面前诉苦。父亲告诉我:‘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坚持’”。

    就这样,王敏文一干就近40年,只为做好一件事——疏浚。工作期间,他精益求精,努力摸索,从一名临时疏浚工成长为江北市政管网“活地图”。退休后的王敏文被返聘回来,在江北区市政设施管理所疏浚班组培养接班人。如今63岁的他,仍然带着一帮年轻工人坚守在疏浚一线,他用对工作的热情诠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

    2015年,“王敏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位老劳模的血液里,开始融入互联网技术的基因。他率领工作室团队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排水GIS系统及先进设备,并结合他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头脑中的记忆,逐步绘制出城市老旧管网电子地图,使全区市政管网实现电子化,成为全市第一家实现市政管网电子化的单位。并将传统作业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应用声呐系统、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探地雷达将疏浚工作电子化,解决了管网疏浚维护过程的难题。(完)

    由江北区市政园林管理局投资研发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信息系统,配备有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管道剖面声纳成像仪、探地雷达、排水管线检测车等专业设备,可以对疏浚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图为管网电子地图,精确记录了江北区管网情况,通过地图可以查看每条道路上的井以及其属性,如连接方式、管道长度、水流走向等。新华网邵以南 摄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王敏文要调出管网图,为徒弟们讲解当日的工作任务,指导如何作业以及注意事项。从管网图的红色区域标示中可以清晰看出重点排查地点。新华网邵以南 摄

    目前,工作室共有骨干人员20名,都是王敏文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敏文麾下不乏高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高级技师,但这位身材瘦小的老劳模完全“镇得住场面”。每次出去作业前,王敏文会召集他们开短会,分配今日任务。这期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平平安安回来”。新华网邵以南 摄

    如今,63岁的王敏文还经常到一线指导徒弟工作。这一天,天正下着雨,他们将到江北鸿恩寺大道一处深井勘查。工作室成员都是全天24小时待命,节假日无休,遇到暴雨天以及突发情况,必须立刻整装上阵,疏浚抢险。每年汛期,暴雨多发,下水道淤泥残渣堆积容易造成堵塞,他们经常半夜冒着大雨外出作业。新华网邵以南 摄

    到达目的地后,王敏文立即下车撬开了勘测点的井盖,根据自己多年作业的经验,他先对井中情况进行初步的检测,随后,他们将调用管道检测机器人下井做详细勘查。新华网邵以南 摄

    这台设备叫“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一端连接电脑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它可以代替人深入井内进行探测,并将下水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管道属性拍摄成图片和视频资料回传至排水管网信息系统。之后,工作人员根据“资料”,分析管道“病症”,制定解决方案。新华网邵以南 摄

    而在以前,检测工作都是由疏浚工亲自下井查看,井中空间狭窄,加之氯化氢等有毒气体,作业人员往往面临着生命危险。遇到复杂的管道,很难顺利检查出“病因”。新华网邵以南 摄

    经过机器人检测后,数据分析显示该井内发生残渣堵塞,工作人员随即下井进行清理。如果遇到问题严重,需要较长时间作业时,工作室为工作人员配备了防毒面罩,下井前也会先用水车稀释气体,以保障人身安全。王敏文一边扶着徒弟的手,一边指导他如何作业,嘱咐他要注意安全。新华网邵以南 摄

    作业人员将残渣石块等装在小桶里,顺着缆绳慢慢运出来。井内空间狭小,只能用很小的桶装残渣淤泥,将“垃圾”一桶一桶慢慢运出来,这个过程很艰辛。新华网邵以南 摄

    虽然年过六旬,但王敏文身手依然很敏捷,他迅速将一袋垃圾抬到了车上,干起活儿来,丝毫不逊年轻人们。新华网邵以南 摄

    清理完垃圾后,用清水冲洗管道,冲散堆积的淤泥。新华网邵以南 摄

     

    每次外出作业完毕后,王敏文都会组织大家召开总结会议,对此次作业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徒弟们也会分享工作的思考,至此任务才算圆满完成。新华网邵以南 摄

    回到工作室,脱下工作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午餐,再睡个午觉,消除一上午的疲劳。而王敏文却总是闲不下来,工作结束后他经常到食堂帮忙。图中,他正在为徒弟们打饭。新华网邵以南 摄

    工作之余,他也喜欢看看书、读读报纸,了解工作之外的世界,他的办公室书柜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新华网邵以南 摄

    作为师父,王敏文坚持做到“三带”:即带师魂——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带师能——掌握疏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带师德——育德之道,为人师表,服务社会。同时也要求徒弟做到“三学”:学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学本领——过硬的作风、精湛的业务、坚定的意志;学做人——脚踏实地、惟善求真。用实际行动将劳模精神进行传承。图为下班后,王敏文和徒弟们一起回家。新华网邵以南 摄

 

编辑: 彭祎琦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