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7000多年前,生活在重庆三峡地区的原始人在“玩泥巴”中发现了这个奥秘

26.05.2020  22:07

民以食为天”——“吃货”的座右铭。

美食,的确能使人心情愉悦,给我一桌火锅,保证我能上山下海!

……

开小差了!回来,回来!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与饮食密不可分的,就是用来烹饪美食的炊具。什么是炊具?俗称锅碗瓢盆。

对于你家厨房里的那些“家伙”,你认真研究过吗?

说说看,妈妈会分别用它们来做什么。

是的,它们长得不一样,“亮相登场”也不太一样。只能说我们现代人生活过得精致,讲究了。但是,你知道吗?这些东西的“使用权”虽然属于我们现代人,可是“设计版权”却是几千年前的原始人类

说到这里,你的小脑瓜是不是立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穿着“树皮兽衣”的原始人围着火堆、狼吞虎咽的吃着“刺身”“烧烤”?

早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重庆三峡地区的原始人就在“玩泥巴”中发现了奥秘,烧制出了器。

7500年±“三峡第一陶片” 

陶器,虽然普通,但是和上期我们聊到的简单加工的石制工具不太一样,它是按照当时人们的想法创造设计出来的,代表着人类开始懂得如何利用并改造大自然啦!

最初,陶器主要用于盛放物品,慢慢演变为烹煮食物的工具——炊具。陶制炊具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他们可以对食物进行简单加工,不用再生吃食物。

那么人类使用的早期炊具都长啥样呢?

这口“”叫陶釜(fǔ)。它的出现虽然“伟大”,但也给“厨师们”带来很多麻烦。来看看当时的“厨师”遇到的“囧事”:

囧1:饭在锅里煮着煮着,“”,锅居然炸了。

囧2:明明前一秒还稳稳当当在灶坑里“站着”,怎么后一秒就“不倒翁上身”,食物全洒出来,弄脏了“衣服”不说,还烫伤了手脚。

……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使用不当?“偷工减料”?材料“配方”出错? 缺乏稳定性?

看看古人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1.在陶土中特意掺和了一定比列的沙粒、谷壳或蚌壳末等,使陶器耐火不易烧裂,而且传热。

2.发明了长得像猪鼻子一样的陶支座,用来支撑和固定陶釜又大又圆的底部。

陶支座虽然解决了陶釜圜底设计带来的无法平稳放置的问题,但同时这样的分体设计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麻烦,不便于携带。

陶鬲的出现堪称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一种自带“支座”的炊具。

至于为什么陶鬲有三条腿,地球人都知道——三角形最稳定。但是,古人在最开始确定做三条腿而不是两条腿、四条腿之前,一定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思考和反复实践,最终才发现“”的“魔力”,这也是我们祖先数学思维的表现。

陶鬲的三只脚是空心的,既能扩大容量,也能增大受热面积让食物熟得更快,但紧贴着锅壁的食物极可能因为火候控制不好,火力太猛而糊掉,尴尬的是食物的中间部分此时也许还没有煮熟。

生活总是不断地给人类考验。

远古炊具设计师的另一件杰作——陶被考古专家称为现代蒸锅的“祖先”。

上半部分为甑(zèng),下半部分为鬲,有连为一体和上下可分离两种款式。图片中的这件陶为上下连体式,束身“小蛮腰”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它“暗藏玄机”——中间嵌着一块竹木制成的箅(bì)子,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蒸格。

下面的陶鬲用来烧水,水蒸气通过箅子把上面的食物蒸熟,妥妥的一口蒸锅。陶的出现为人类饮食文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可以开始蒸煮食物了。

在生活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人类探索的步子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厨房神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智能而便捷,然而这些都离不开原始人类的发明创造!

原标题:重博学堂|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陶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