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教师做过两次癌症手术 仍壮游15个国家和地区
张驹2013年在美国。
张驹(前排左1)1959年进西师时和全班同学在大校门合影。
2012年,张驹重回西师(已改名为西南大学)。 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报道
今年73岁的张驹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学地理教师,他从成都来渝要乘豪华游轮顺江东下重游三峡的消息,在重庆的老学生之中传开:“张家屋头的小马儿来了!”车队!车队!同学们的车队就开来接送恩师,把他迎进家里,陪他去母校西师、北泉、缙云山、金刚碑游览,在南滨路夜宴的风中把酒共话师生情谊。
“张家屋头的小马儿”是多年前张老师一上讲台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的标准用语。现在,小马儿成老马儿了,但大家还是觉得,当年这位以自己的纠错,可以让长春电影制片厂一部地理科教片撤销发行的小个子男人,这位男生可以像兄弟伙一样摸摸他脑壳的恩师,精气神还是那样年轻!
母亲
张驹出生于四川南充一个书香门第,母亲秦碧如是南充教育界神话级的人物。她师范毕业之后开始教书,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53年参加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团员5000余人,总团长贺龙,副团长老舍;唱歌跳舞的团员有梅兰芳、新凤霞;堵机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妈妈,也在该团。
母亲的神话是一节课一节课拼出来的,太苦了,以至于张驹从小就不想当教师。他说:“妈妈最先在火药巷小学教书,是个贫民窟,她要挨家挨户上门劝小孩读书。她还把家里一张凉床拆了,用来修补学校的桌椅。还把碗柜拆了,请木匠做课牌。课牌相当于现在的课表,上面写着一周课程,但一周每天用金、木、水、火、土、月、日来标记,1953年开始才变成星期制。学校只有三个教师,只有她一人住校,为防小偷偷书,晚上她穿起衣服睡觉,半夜还要去巡查”。
妈妈语文、音乐、美术、数学全教,上的复式课。“学生人数少,年龄多,当时不叫一年级、二年级,叫一册、两册。只有我一人是六年级,该读六册,妈妈先给小的上,最后有时间才给我上。”
秦碧如后来在五星小学当校长。“我妈当过三届省人大代表,也是省妇联委员。有次回家她小声地说,这次我们选个头,不是全票,还差一票。他们还要查,但查不到,因为是无记名。文革开始她背时了,遭批斗,我妈那么左的人,回家都骂了一句,江青,你个死婆娘。”
小学的造反派把秦碧如抓到南充师院关起来学习,但师院造反派司令救了她。“那个司令姚述元,是个大学生,他喜欢医专的一个女生,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也来过我家,认得我妈。他看到我妈被抓起来,就问,是哪个把她抓起来的?他扇了抓的人两耳光,说秦妈妈是全国模范教师,我们师院的学生都要向她学习。他亲自开车送妈回校,还骂了小学的造反派头头,妈妈从此平静。”
秦碧如1992年82岁去世时,工资只有90多元。丈夫早逝,她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们三兄弟游泳都很厉害,从小在嘉陵江里泡起,她不管我们。大哥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在玉门、大庆油田干过,后来任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副局长;三弟是1963年南充的文科状元,考入人大法律系,曾被选入北京大学生游泳队,1964陪毛主席游过十三陵水库。毕业后分到湖南,后来任衡阳公安局副局长。”
西师
看到妈妈当教师很苦,张驹1959年从南充高中毕业高考时,坚决不填师范。“我第一志愿填的成都工学院制革专业,因为他们每年都要到捷克去实习。但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每个人都必须填一个师范,不然不收表,所以我只好最后一个志愿填了西师地理系。平时读游记喜欢地理,好玩,结果西师录了。我们那一年西师地理系招90个,只有三个是填了志愿的,其他全是硬调来的。当时大家都瞧不起师范。”
他们一进校就逢史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灾荒年。张驹回忆道:“中央向四川要粮,李井泉满口答应。周恩来说:给这么多你们还够不够吃哟?还退了一点给四川。1959年吃得好,60、61、62年最差,大学生本来口粮32斤,男生降成28斤,女生降成26斤。学校蒸的干饭,很稀,叫稀干饭,还用很嫩的红苕藤蒸米面吃。菜是藤藤菜、牛皮菜,没油,煮着吃。每人每月只有四两菜油,半斤肉,我们就自己种菜,打猪草喂猪,去校外团山堡摘农民种的莲花白的黄叶子,遭农民撵起跑。”
饿着肚子还泡图书馆,还到青木关、璧山、长寿农村去测绘地图。“1962年下半年我们经济地理实习还到过内江高粱区。但这时这个区的人口比1959年底减少了四分之一,饿死的,当然也包括老、病而死的。其他数据都忘了,这个我现在都还记得。”
电影
1963年毕业后,他分到南充地区偏远的南部县教书,在那个不通汽车和电灯的地方呆了10年。“1973年我妈在屋里昏倒差点死了,身边无人,文教局才把我调回南充高中母校,我并没有申请。调我回来时,我才晓得,10年前是我妈主动要求文教局把我分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但她没给我说过。南充高中我们59级9个班的毕业生,只有我回母校教书。”
在南高这所最早由张澜和吴玉章创办的中学里,张家屋头的小马儿属于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1980年,他从南充地区电影公司,花四块钱租了一部《昼夜和四季》的彩色科教片放给学生看。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总目录(1947—2000年)》里,《昼夜和四季》这部拍摄于1977年的地理科教片,和该厂当年度拍摄的另外8部五花八门的科教片《婴儿喂养》、《日光塑料温室》、《山区群众找水》、《农用风车改革》、《上华养猪经验好》、《大庆岗位责任制》、《深松耕法》、《梅川水库》紧紧相连。
但张驹看出了这部科教片的硬伤,把它从里面拉下了马。“它拍的北京地区,在讲时区时,把地方时、区时和平时这三个概念搞混了。后来才晓得,这部片子名义上是北京某著名师大地理系搞的,其实是该校地理系教材教法研究室搞的,是外行。我就写了一篇《与科教片<昼夜和四季>商榷》,寄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的相关地理杂志,当时地理学界分京沪两派,北京的杂志没登;我给重师地理系的《地理教育》也寄了一份,他们吃不准,也没登。”
他又寄给华东师大地理系的著名地理学家金祖孟教授。“金教授给我回信,说你的文章很好,这部电影拍之前,脚本交我看过,我提出了跟你信上相同的观点,不同意拍摄,但他们还是拍了。你的文章在其他杂志很难发出,我在华东师大学报上给你发。”
1980年7月,华东师大学报登了。10月23日,中影公司(80)239号文通知《昼夜和四季》暂停发行;重师的《地理教学》看华东师大登了没事,在当年12月1日出版的第四期上也登了。12月15日,中影公司(80)285号文通知《昼夜和四季》撤销发行。
张家小马儿这下子出名了。“有一次我去参加全国地理会议,京沪两派云集。北京的人找到我说,想不到你这么年轻!他们叫我四川小伙儿。”
张驹后来移居成都,2000年从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子弟校退休。妻子生病去世后,他开始壮游。做过两次结肠癌和肺癌手术,连化疗在内住了12次院,但他游遍了欧洲、美国、东南亚15个国家和地区。“我学地理,一辈子讲地理,结果好多讲过的地方都没去过。退休后,我就把钱全部用在旅游上。到现在,我没法出国了,坐飞机也不行了,但我还是要尽量多走一些地方,直到走不动了!”图/张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