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建委量质并举推动城乡建设

03.01.2018  07:27
  又是一年岁末。
  在一年的提质和提速建设之后,重庆形象又有了全新定格。
  这一年,城乡建设让你获得了什么?是轨道交通通到家门口的欣喜,是新中梁山隧道通车的快捷,是停车场增多带来的便利,亦或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向城市看齐……
  毋庸置疑的是,不论是“大事件”,还是“小细节”,我们生活的城市都在以更加“适销对路”的供给,为我们营造出更有归属感的生产生活环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乡愁更醇厚。这是家园带给我们的惊喜。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
  11月21日上午10时,新中梁山隧道建成通车。
  这一为老中梁山隧道分流减负的扩容工程历时3年建设,引发全城关注。
  “每天早上高峰时,走中梁山隧道堵得头痛。”家住二郎的王莉丽在白市驿上班,每次出门都要抢在大清早,否则稍晚就会堵在中梁山隧道附近,“等到新老隧道都投用了,上班肯定就不用那么赶了。”中梁山隧道的“手术”,改变着王莉丽的生活。
  不仅是普通市民,中梁山隧道通行能力的提升,更是让渝西地区的众多企业振奋不已——便捷的物流通道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腾飞之翼。
  巍峨蜿蜒的中梁山静静伫立。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以东是繁华富庶的重庆主城,以西则是辽阔且有待开发的渝西地区。
  渝西融入主城的关键是产业对接,而产业对接的首要问题是交通。
  据了解,以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为契机,我市还将实施系列工程,打通中梁山的天然阻隔。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14条基本方略的落实,必须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于城乡建设而言,这一思路的指导意义亦然。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如何满足人们对生活得更好的新期待?
  在市城乡建委主任乔明佳看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我市的城市建设到了“强弱项、补短板”,实现量质并举的关键阶段。
  “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八项战略行动计划’和‘三大攻坚战’,明确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具体要做的事情。围绕第二个百年目标,则主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为重庆作出的‘两点、两地,定位来展开。”乔明佳表示。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这“两点两地”定位,涉及到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中找方位、找思路、找方法,就是城乡建设的行动指南。
  “作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市城乡建委的奋斗目标从哪里来?就是从‘两点两地’的落实上来。”乔明佳说。
  有了目标,具体怎样抓落实?以新中梁山隧道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便是一个重要内容。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这都要求重庆必须要立足更高的眼界,建立起足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此,今年以来,着力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全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以快速推进。
  据介绍,结合主城区解决交通拥堵三年行动计划,市城乡建委牵头组织实施了441个项目,投资金额达2016亿元。这其中,城市路桥隧道建设成为重点。比如新中梁山隧道、华岩隧道已建成通车,蔡家嘉陵江大桥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寸滩大桥、高家花园复线桥、内环凤中立交等10个重大项目将于年底完工……由此,主干道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随着60条断头路的开工建设,道路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也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主城区目前主要道路早晚高峰小时平均车速较去年同期上升0.7公里/小时,增幅3%。
  2、让城市建设为更多的人服务
  为城乡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事实上也是个供给问题。而“强弱项、补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契合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实现适销对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仍然是破解矛盾的核心要义。
  就在今年内,跨越江北区、北部新区和渝北区的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工程即将正式通车。届时,从龙头寺到上湾路,将实现轻轨直达。这让家住龙头寺,上班在重庆广告产业园的刘颖满是期待。
  “现在开车不管是走机场路,还是借道海尔路,上下班高峰都是‘添堵’。等10号线通了,我就准备轻轨出行,既环保,还节省。”刘颖盘算着。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病”,一方面是城市投入的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则是边际效用的逐步递减。
  “高投入换不来人民群众的高满意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更换理念。”乔明佳坦言。调整思路之后,市城乡建委意识到,城市建设“必须为更多的人服务”。
  下大力气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就是为更多人服务的现实举措。
  突出轨道交通在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不断加密中心区域轨道交通线,同时推动轨道交通向主城区外延伸。
  目前,全市正在加紧推进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支线二期、9号线、10号线、环线、尖顶坡至璧山段及跳磴至江津段等238公里线路建设。其中,5号线一期北段、10号线一期工程共51公里线路将于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主城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264公里,居中西部首位,形成通达主城15个组团,串联机场T2、T3航站楼、火车站、客运枢纽和各大商圈的骨干交通网络。
  此外,市城乡建委正全力推进都市快轨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快慢组合、高效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
  3、用“微改造”解决大问题
  适销对路并不只是着眼于这些高大上的“大事件”,满足更多的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市城乡建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更贴近群众的“小细节”。用乔明佳的话来说,把靠近群众50米、100米的小事情办好,花小钱就能解决大问题。
  今年初,一张号称重庆最霸气公共停车楼的图片刷屏朋友圈。这座位于嘉华大桥南延伸段二期工程高架桥下的停车场共4层,可提供1008个停车位,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七级地震。  
  将大型停车楼与高架桥连为一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且建设规模之大在全国尚属首例。随着该停车场的投用,直港大道停车难以及杨家坪商圈的交通拥堵得到明显缓解。
  直港大道停车楼是我市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修建公共停车场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聚焦商圈、医院等停车需求紧迫区域,逐步补齐停车缺口,我市今年已开工建设主城区公共停车泊位2.6万个,建成泊位5264个,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弥补功能缺失,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我市还大力推进了步行系统建设,全年已建设人行天桥和地通道30座,市民出行因此更加安全、便捷。
  比如渝北区在双湖路和黄桷坪体育公园支路交叉口启动了黄桷坪公园人行天桥建设。该地块位于道路纵坡顶点,车流大且车速快,存在明显安全隐患。项目周边分布着心海湾、金碧园等居民小区,以及公园和周边餐饮商业,人行过街需求大。
  随着人行天桥建设,周围居民出行安全指数及方便指数都将大大提高,交通运行环境也将得到改善。
  “微改造”解决大问题,“小建设”赢得群众大点赞。
  4、着力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发展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融入城市。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不仅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更需要大量的不断优化的城市空间来承载。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市城乡建委将优化城市环境置于重要位置,以期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今年以来,全市以棚户区改造、黑臭水体整治和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污水管网、海绵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改造提升工作加快推进,市民居住品质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07亿元,完成棚改5.34万户,惠及群众约19万人,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国家和市级下达的年度任务。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综合管廊,8个试点区县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38.2公里,完成投资约7.1亿元,形成廊体17.08公里。
  “黑臭水体”整治和城市污水管网、海绵城市建设等水环境治理也颇具成效。全年共启动了48个黑臭水体整治,预计年底能实现基本消除主城区黑臭水体的目标;全年计划建设污水管网973公里,计划投资26.8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785公里,完成投资21.3亿元,完成率80.7%;“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开工约30平方公里,完工11.9平方公里。
  河床萎缩、污泥堆积。一到夏天,河水更是发黑发臭,味道刺鼻难闻——这是几个月前,九龙坡区跳磴河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形也让住在华玉家园和叠彩西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的居民苦不堪言。
  棚户区改造不能局限于把“旧房”变“新房”,更为重要的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提升城市品位。于是,九龙坡区城乡建委对跳磴河的黑臭水体施以重拳整治,通过拆除沿河违章建筑、新建截污管网等举措,让跳磴河重现水清岸绿。
  跳磴河的综合治理让九龙坡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与城市生态修复“同频共振”,大大改善了棚户区居民安置房周边的居住环境。
  “以前环境差,谁都不愿往河边走,如今早晚都可以到河边散步、锻炼身体,大家伙儿都高兴得不得了!”家住华玉家园的马阿姨说。
  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这些“小事”一旦做好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来得特别快。
  类似跳磴河的嬗变并非个案。据介绍,将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作为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抓手,市城乡建委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黑臭水体整治和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以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5、乡村振兴促进村镇“大有可为”  
  乡村是从未停止追寻的诗和远方。这里是农民世代生活的聚落空间,也是唤起人们乡愁的精神家园。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要害,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让我市村镇建设进入了“特色发展、步伐加快、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南川大观,千亩荷塘、万亩菜花,一座座农民新居整齐排列。持续改善的农村人居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吃上旅游饭,“十二金钗大观园”声名鹊起,成为全市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九龙坡金凤,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护绿水青山有机统一,成就了一幅“山水田园、五彩金凤”的动人画卷……
  放眼全市,类似场景比比皆是。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危房改造为载体,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创示范、抓重点、促民生,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有特色的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点。仅在今年,全市就创建整洁庭院20000个,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0个,创建200个绿色示范村庄和2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启动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创建,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在农村危房改造上,全市完成投资约30亿元,改造农村危房2.13万户。
  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桥头堡”的重要角色。为此,我市深入推进36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成功创建13个中国特色小镇,打造出一批示范和亮点,村镇活力不断增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重新发现乡村、重新认识乡村、重新设计乡村。”乔明佳表示。
  今后3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期,全市将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持续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切实补短板、强弱项。农房作为农村的基本单元,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又是农民保值增值的生产载体。
  为此,努力让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市村镇建设的重点。这将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山水之间,成就人居经典。环境做好了,自然会实现资产增值、促进农民增收。这样的乡村必然人人向往,这样的乡愁方能达成境界。
  2018年城乡建设看些啥?
  2018年,市城乡建委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紧扣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出亮点、守底线,谋划2018年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抓好2大重点
  一是抓村容村貌提升。创建20000个整洁庭院、500个绿色示范村庄和100个亮化示范村庄,打造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建成100个美丽宜居村庄,创建20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是抓农村住房改造。2018年起每年完成3万户四类重点对象(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家庭)现存危房改造,实施旧房整治提升行动,同步推进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提升农村困难家庭居住品质。
  补齐2个基础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行动计划,2018年计划城市道路通车里程从5057公里增至5196公里,建成过江通道2座、穿山隧道1座,打通断头路58条;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由264公里增至313公里;开工建设公共停车场80个,新增泊位2万个以上;建成人行步道10条,新建和提档升级30座人行天桥与地通道。
  二是“城市双修”。计划投资350亿元,改造棚户区5.4万户,惠及群众约19万人;主城区31段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完成“海绵城市”住建部下达的100平方公里建设任务;建设700公里污水管网,补齐城市建成区缺失污水管网。
  强化2个方向
  一是强化城乡智慧建设。着力推进智慧城乡建设“1+5+N”行动,力争建成“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形成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推进专项应用建设,完成全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建成500个智慧工地、50个智慧小区。
  二是强化建筑产业化。统筹发展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输、设备制造及运行维护等建筑业全产业链。2018年计划实施100万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项目,力争打造5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打造2个亮点
  一是特色小镇培育。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提升综合承载力。2018年力争创建6个中国特色小镇,36个市级特色小镇均建成1条特色街区,通过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村镇建设管理水平。
  二是主城区治堵。从2017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开工续建项目441个,完工151个,建设过江通道16座、穿山隧道12座、快速路264公里、主次支路1203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441公里,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