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大力推进城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

07.11.2016  19:02

  11月5日,渝中区解放东路,焕然一新的白象街传统风貌区。 特约摄影 马多

  渝中区拥有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老鼓楼衙署遗址、谢家大院、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传统风貌街区和历史文化遗址。作为极具特色的“老重庆底片”,它们的保护修缮工作进行得如何?今后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11月5日,记者来到渝中区进行“打探”。

  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谢果介绍,药材公会旧址外观原有的侵蚀、变色部分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复原。由于该建筑采用了“灰塑”建筑工艺,修缮施工方还邀请了国内“灰塑”方面的顶级专家来渝修复。谢果介绍,白象街的建筑和街道使用的是老材料,景观采用老工艺,开埠、民国时期的洋行、商号招牌等都会出现在街景中,“务求切实保护好街区的历史文脉,并将之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

  记者了解到,占地约25.4亩的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一期计划于明年5月开街运营,占地约21.78亩的风貌区二期已开工建设,计划于明年底初步成型。届时,市民能更完整地领略重庆开埠建市时期的风貌。

  记者了解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计划于2017年年底初步形成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整体风貌,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在推进,计划于2017年春节前完成谢家大院、胡子昂旧居、明清客栈等文物的保护修缮。

  评论>>>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与改善民生并不矛盾

  单士兵

  重庆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很多值得保护的历史文化风貌。为了让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下来,这两年,选择以尊敬、保护、珍惜的姿态对待城市历史文化,正在这座城市逐渐成为共识。

  在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老鼓楼衙署遗址、谢家大院、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随着保护、修缮工作的有序推进,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了,随之,改善民生的活力也得到不断释放。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口,来审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与改善民生是怎样实现共生共赢的。

  首先是带来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比如,随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推进,那些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老房子和特色建筑得以保护下来,但确实又有一些不适合居住的房子,有的已经成为危房,让其中居民搬出去,将他们安置到比较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其次是带动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要与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复合的旅游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加大对周边的管网、交通、停车、绿化、景观等公共设施改造,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这一切,都会给老居民带来重大利好,给居民的公共生活品质带来重大提升。

  此外,还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实现经济创收。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兴业态的出现,周边人流量大了,外地客人也多了,服务就业的渠道自然也就多起来。这能给一些居民提供自营空间,有的居民还可以把自家房子拿出来给客人居住,以此实现创收。就业和创收,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留住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既要拿历史文化遗产当宝贝,又要把民生责任扛在肩。当前,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与改善民生,不仅不矛盾,很多时候还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既要释放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又要发挥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诗意栖居。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