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统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形成全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格局
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统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并明确提出要“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功能设施配套,促进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此,我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接下来将开展哪些具体工作?全市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又将出现哪些变化?6月7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
曹光辉表示,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全市域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战略指引,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全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布局,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形成全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而城乡规划则要积极发挥在相关战略实施中的统筹引领作用,通过科学引导、约束和规范,统筹市域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联动发展。
2014年,我市已完成了全市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工作,提出构建“一区两群”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并提出差异化的规划指引,接下来将在上述格局下推进有关规划的实施。
纾解提升功能
实现大都市区同城一体化发展
据介绍,“一区”即由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同构成的大都市区;“两群”即以万州为中心,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构成的渝东北城镇群;以黔江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6个区县构成的渝东南城镇群。在“一区两群”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我市规划部门提出进一步深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细化落实市域空间布局。
重庆大都市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为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市规划局编制了《重庆市大都市区规划》,提出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协同融合,推动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建设重要功能组团,大力推进城市发展新区与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空间功能布局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大力度强化用地空间保障,打造现代化、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重庆大都市区。
曹光辉指出,目前大都市区特别是其中的都市核心功能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功能的纾解和提升等问题。比如大的医院、好的小学相对集中,初级市场也需要搬迁或升级。此外,中央商务区需要完善快速又可持续的建设计划,各功能区间的轨道交通联系也需要更紧密、高效。市规划局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在今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全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城区在大都市区占据着核心地位。为完善主城区功能体系,市规划局已编制了《主城区重大功能设施布局规划》,加强物流贸易、文化交往、研发创新、金融商务、医疗卫生等重大功能用地的规划保障,规划了1个中央商务区、10个城市副中心、3个新兴商务区的重大商务金融空间体系,和团结村、空港等10处重大物流贸易设施,同时还规划了水土科技创新核心区和10个片区集中布局研发用地,形成“一区十片”的科技创新空间体系。
在两江新区规划方面,市规划局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区在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龙头作用,形成“一区两带多园”的布局结构。此外,该局还规划布局了11处重大文化设施,2处重大体育设施,4处重大会展设施,2处重大主题公园。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还将围绕大都市区完成一系列重大规划编制,包括重庆市近期建设规划、主城东西槽谷与周边地区一体化规划研究、主城区交通枢纽预研预控规划、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大都市区道路网一体化规划研究等,为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供规划支撑。
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
推进渝东南渝东北生态特色发展
近期,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关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功能定位要求,市规划局已编制了《渝东北城镇群规划》和《渝东南城镇群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点推进以“万开云”为重点的沿江特色经济带、以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建设。
其中,渝东北地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主要水系、山体,风景名胜区等管制区域的空间管控,形成以长江水体生态涵养带和大巴山、巫山山体生态屏障带为本底,以森林、农田、湿地为主体,以水体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的“两带、多廊”区域生态格局。渝东南地区要强化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加强主要水系、山体,风景名胜区等管制区域的空间管控。规划形成“一轴、两屏、五廊、多板块”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渝东北地区将重点构建“一心、三轴”的带状城镇群。强化万州区域中心作用,加快“万开云”一体化地区三城联动发展,依托长江航道、高速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廊道构建沿江、万州—梁平—垫江和万州—开县—城口三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区域中心—区县城—小城镇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
渝东南地区则重点构建两条城镇发展轴。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和乌江水道,构建渝怀、乌江两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区县城—小城镇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
管控建筑形态
推动城市总体设计
城市形态是重要的城市名片。曹光辉介绍,为加强城市形态管控,市规划局前期已开展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以及江北嘴、化龙桥、朝天门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去年我市出台的《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办法》,就将主城区分为特别管控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对不同管控区内的建筑物空间形态实行分级管理,并将建设项目开展国际方案征集或多方案比选的相关要求纳入规划条件。
接下来,市规划局将重点推动主城区城市风貌总体设计,探索将城市风貌总体设计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建立控规管指标、城市设计管空间形态的“双控”机制,实现城市设计成果法定化,并逐步向远郊区县推广。
此外,我市将加强对CBD、商务集聚区、重要广场、迎宾大道和滨江地区,以及重大桥梁、机场等重要景观节点地区的形态塑造,强化重庆的山水城市特色和城市天际线。通过开展全市优秀建筑评选活动,推行项目主创建筑师铭牌制度,完善项目主创建筑师激励机制,引导更多优秀建筑和著名建筑的出现。
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统筹,分区落实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快出台《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加快完善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评定、公布和建档工作,建设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
来源:重庆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