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基地的甜瓜上市了 乌兰布和沙漠的1500亩果蔬即将收获
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这瓜太甜了!”“咱乌海能种出华莱士甜瓜了?是沙漠里种出来的?”8月10日上午,在内蒙古乌海市一小区对面,10余筐黄灿灿的华莱士水果摆上街头,陆续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品尝、购买。这是重庆交通大学治沙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基地里的成果。
力学治沙,由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始创,其采用力学原理,在沙粒间加入一种植物粘合剂,使沙粒获得“万向结合约束力”从而具有土壤的力学特性,成为可存储水分、养分和滋生微生物的植物生长载体。
2016年,交大治沙团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沙漠土壤化的”变土”后,试种下25亩植物。随后的几年,团队不断探索治沙的新路子,将科学治沙与生态恢复、产业化探索相结合,取得不错的成效。
2020年8月8日,内蒙古乌海市,重庆交大的科研队员们在街头尝试销售沙漠种植出来的甜瓜“华莱士”。 记者 万难 龙帆 摄
今年种下1500亩经济作物
“我们是2016年来乌兰布和沙漠开始试验的,这是今年新种出华莱士甜瓜。”10日上午,重庆交通大学治沙团队的几名成员忙不迭地地划开甜瓜,请市民们品尝。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即“红色公牛”,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前两年,我们尝试种植了乔灌木、牧草等有利于生态恢复且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因为改造后的土壤节水保肥,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去年我们开始进行产业化探索。”易志坚介绍,除了内蒙古基地,团队还在新疆和田、四川若尔盖进行“沙漠土壤化”的试验。在乌兰布和基地,团队去年种植了高粱、辣椒、萝卜、土豆等经济作物,其中萝卜亩产达到10000公斤,番茄亩产达到8000公斤,远远高于普通田地的亩产量。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团队到达内蒙古基地的时间较晚,共种下1500亩包括番茄、萝卜、枸杞、辣椒、向日葵等各种经济农作物。其中,种植了400亩华莱士甜瓜。
原本乌海不产的华莱士甜瓜在基地里种出了
华莱士个小,扁球形,一般2斤左右。熟透的外皮是黄绿色的。为什么乌海市民对当地产出华莱士感到新奇?
因为,华莱士原是距离乌海市大约60多公里的磴口县的特产。但让人奇怪的是,除了磴口,与其相邻的乌海、临河等城市,都不产华莱士。“我们本地人爱吃华莱士。七月份价钱高的时候,得卖五六元一斤。”乌海当地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陈容是磴口的一位水果大贩。她所在的水果市场,有几户果贩收购华莱士。8月8日,她特地来到交大治沙基地选购成熟的华莱士。“磴口的华莱士7月份就过季了。”陈容说,自己一天就能销售1万多斤华莱士,但当地华莱士的上市期很短,所以基地里的华莱士,或可缓解当地居民对这种甜瓜的需求。
易志坚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变土后的沙漠能种植出华莱士。可以证实的是,在基地里种植出的向日葵或高粱,普遍要比周围农民地里的长得好;结出的萝卜、番茄等果实,产量也更高、更好吃。
“在沙漠土壤化后的‘地’种出的果实,与普通田地里种出的差别很大。”团队成员任昌有是种了30多年地的老农技员。他说,交大治沙基地里的作物普遍根系发达,这导致果实更大、产量更高。此外沙漠里的昼夜温差以及沙土表皮与沙土下层的温差,也导致果实甜份较高。
▲2020年8月8日,内蒙古乌海市,重庆交大的科研队员们在街头尝试销售沙漠种植出来的甜瓜“华莱士”。 记者 万难 龙帆 摄
已获海内外发明专利22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易志坚解释,普通农田里,由于土壤密实,植物根系往往长在上层相对疏松的耕作层,难以扎入下面的紧密层;而团队采用植物粘合剂将沙粒粘合“变”土,并选取适宜的20公分“土壤”厚度,“土壤”上层可以很好地保水保肥,而下层仍然为离散的沙粒,因此植物根系可以扎得更深、长得更密。
艳丽的向日葵、圆胖可爱的华莱士、正在成熟的番茄……清晨或傍晚,基地里大型的平移灌溉机会匀速移动,均匀地浇灌每块“田地”里的作物。负责耕种的工人们,各司其职,除草、施肥,每种作物都欣欣向荣,茁壮生长。
暑假里,交大的科研团队也陆续来到基地。土壤组、植物组、水分组、微生物组,团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组别负责不同的数据测验。“我们会采集不同‘地块’的土壤,分析保水量、营养值等;每周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果实、根系等进行对比;对基地产生的微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记录、分析。“团队成员聂启霞说,有时团队两周就会形成1万多字的分析报告。一个有力的数据是,由于规模化、标准化的开垦和种植,基地浇灌农作物的用水量是北方农民采用“漫灌”方式用水量的40%,与采用以色列技术节水灌溉方式的定额相比,也不到其用水量的80%。
事实上,团队的各项科研成果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发明专利授权22项。基地的生态情况也日益变好——2017年,团队特意安排了200亩荒漠化试验基地。在这块基地,团队“变土”后种上沙棘、沙打旺等耐旱的植物,仅种植时连续浇了一段时间的水后便不再管护,任其自由生长。
如今,这块“地”上的植物一年比一年茂盛,并起到固沙的作用。记者也看见,历经几年的耕作后,基地里不少地方,出现了“生物结皮”(又称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其对沙漠的固定、土壤抗风蚀水蚀等有重要意义)。“它好像土壤的一层‘皮肤’,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一种体现,一块地往往需要耕种很多年才会出现生物结皮。”当地村民感叹道。
“再过一段时间,基地里的各种果蔬将陆续收获。”易志坚告诉记者,目前华莱士已开始成熟,预计1亩地的收成会超过5000斤,已有当地超市、果贩预订收购,“酿高粱酒、榨番茄汁……团队还将尝试更多产业化的路子,让沙漠治理既有科学效应,也能产出经济价值。”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星婷 万难 龙帆
原标题:治沙基地的甜瓜上市了 重庆交大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种的1500亩果蔬即将收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