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出舞台剧!人们能从群雕20多个人物形象里,看到为战疫付出的每个身影

02.05.2020  13:02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这些医务工作者,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月13日,他们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出发,驰援情最严重的武汉。在那里先后转战两个病区,三月底回到重庆。结束隔离观察期,他们就被邀请到了雕塑创作基地,参与雕塑最后的定型刻画。

群雕作品,高3米,长10米。医护人员、工人、警察、志愿者、外卖小哥、社区工作者……20多个人物形象,在逆行出征、送行、进病房准备、送患者出院,这一个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场景里,还原了真实的抗疫一线。如同一出舞台剧。

34岁的王小文,是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的主治医生。疫情发生后,他曾三次请战去一线。2月12日晚上,在医院值班的时候,接到了第二天去武汉的通知。作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他与159名同事,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的救治工作。

为了这件作品,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9人,已经在基地里忙活了差不多一个月。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学科带头人。疫情之下,他大部分时间都困在了学校里。

同样被困的,还有他的同事申晓南和龚吉伟。抗疫的新闻铺天盖地,全国的艺术家纷纷发表各种抗疫作品。他们也在思考,如何用雕塑为抗疫发声……

3月,美院决定创作一件以抗疫为主题的大型雕塑,并计划与全校师生的抗疫作品一同在上半年展出。这个消息,为焦兴涛、申晓南、龚吉伟三人的情绪,找到了出口。他们组织起了一个9人的创作团队。但这时,留给他们的创作时间,仅仅只剩一个月。

创意最磨人,制作大型雕塑,对体力又是巨大考验。这么短的时间,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稿修改多遍,四月初,团队开始了大稿制作。泥塑捶打、塑形,人物刻画……当时重庆的气温并不高,他们戴着口罩,常常很快就大汗淋漓、浑身湿透。

人不在武汉,只能依靠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素材进行创作。为了在艺术创作和真实还原之间取得平衡,最后的刻画阶段,他们特地请来医护人员换上在抗疫一线“战斗”的专业防护服,配合进行最后的修改。

群雕里的20多个人物形象,没有一个有具体的原型,焦兴涛希望,人们能从这些形象里,看到为战疫付出的每个个体的身影。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他为作品取名,冬去春来。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王晓 王洪亮 特约记者 王小生

原标题:故事人生 | 冬去春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