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5000多年前墓葬:蜷曲姿势引发考古界关注

28.02.2015  16:58

  侧身屈肢葬(大溪文化)。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大水田遗址发掘区全景。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石纽扣形饰(大溪文化)。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大约5000多年前,在今重庆巫山县曲尺乡,那里的大溪人在埋葬时竟然大多都是蜷曲着身体的。记者今(28)日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这片遗址上发现了大溪文化、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发掘的墓葬中,墓主人的姿势多以各种各样蜷曲的姿势“沉睡”。近日,重庆巫山大水田遗址考古入围2014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评阶段,也让大水田遗址上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

   巫山发现墓葬群 时期从大溪文化延至唐宋

   大水田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地处著名的大溪遗址和人民医院遗址之间,现存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分布在长江左岸的缓坡台地上。

   2013年3月,该遗址被发现,当年4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遗址开展了专项考古调查和小规模试掘。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白九江告诉记者,为配合三峡水库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2014年3月至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水田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1300平方米。

   考古发现了大溪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473座,其中墓葬258座、灰坑211座、房址1座、沟3条,出土陶、瓷、石、玉、铜、铁、骨质类器物小件1800余件(套)。

   为何大溪人会弯着身体入葬? 说法有很多

   在此次考古中,考古人员在大溪文化的墓葬中有惊人发现——常见的古墓中,墓主人基本上都是伸直肢体平躺在墓室之中,而大溪人却明显有着绝然不同的丧葬习俗。在大溪人的墓群里,死者多以各种各样蜷曲的姿势“沉睡”。

   记者了解到,该遗址最早应是作为墓地出现的。本次发现的大溪文化墓葬葬式非常丰富,有单人葬和多人合葬,合葬墓以双人合葬居多,另有三人合葬、五人合葬和七人合葬墓各1座;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和俯身屈肢葬等,以仰身屈肢葬居多,屈肢葬有跪屈葬和蹲屈葬两类,以跪屈葬为多。在合葬墓中,发现人骨叠葬现象,其中既有成人叠葬,也有小孩叠葬于成人胸腹部。

   当时为何会有这样的入葬方式?考古人员分析说,考古界对此提出了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摹仿睡眠的姿势;有的则认为当时已有一些解剖学知识,让死者模仿婴儿在母腹内的姿态,方便重新投胎;还有专家认为,这是专门针对非正常死亡者或凶死者采取的一种葬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避免其灵魂出来危害活人。

   大溪人如何获取食物? 渔猎采集或为主要手段

   5000多年前的大溪人生活是怎样的?这从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窥见一二。考古人员介绍,考古出土的石器,绝大多数为工具,主要有斧、锛、凿三类,结合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尚未发现农作物种子。专家分析推测,大溪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应是渔猎采集。

   另外,较多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的墨石质装饰品也体现出大溪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其造型有人形、人面形、猪形、穿山甲形、车轮形、纽扣形、环形等,其中部分还发现了残损后二次利用的痕迹,表明其在当时的人中具有重要地位。

   考古人员表示,大水田遗址是一处以大溪文化为主的,兼具多个时代遗存、延续发展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丰富了大溪文化的内涵,必将进一步增进人们对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的认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