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深山发现千年古刹 300多座僧人墓地藏于寺中

19.04.2015  12:02

慈云寺遗址俯瞰图。 (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考古人员正在向文物志愿者介绍慈云寺遗址的院落结构。记者 杨晨 摄

  你知道重庆有座隐匿的慈云寺吗?虽然在史料中偶尔能看到走马镇慈云寺的只言片语,但这个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千年古刹究竟在哪里,却鲜为人知。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本报记者随同文物志愿者一起走进了重见天日的慈云寺遗址。

   明朝大学士曾亲临古刹

  消失的慈云寺是怎么被找到的?这要从一块湮没于山林野草中的石碑说起。

  据领队的考古队员徐进介绍,这块名为“听泉律碑”的石碑于2009年在九龙坡区慈云山的半山腰上被偶然发现,如今已被运往九龙坡区文管所保护。

  墓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一名明朝人游历慈云寺的经历,而经考证他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学士王应熊。“碑上刻有‘慈云寺十景’,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风化,只剩下飞凤照水、山城挂月、天马腾骄和多子奇峰四景。”徐进说。

  石碑的发现,为专家们寻访古刹提供了线索。2012年,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队员在距离石碑数百米之外的慈云山山腰上,找到了已被泥土掩埋的慈云寺遗址。

  经过近3年的勘探和发掘,走马镇慈云寺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专家称,虽然据史料记载,走马镇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元、明、清三朝,但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最早只找到了明代的遗址。“慈云寺遗址考古发掘显示,寺庙曾于清初重建、康熙年间得到恢复,并于乾隆四十六年和五十五年两次扩建。

  经过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慈云寺遗址由寺庙基址、围墙、墓群和石桥组成,还在旁边发现了一处与慈云寺相关的禅院遗址——竹林院,包括禅院、墓群和窑址三部分。

   300多座僧人墓地藏于寺中

  站在慈云寺遗址旁,昔日雄伟的大殿已然不在,放眼看去,除了通往寺内的石阶、残存的地基、巨大的石质柱础和偶见踪影的题刻外,曾经香火鼎盛的慈云寺一片萧索。

  慈云寺究竟是何模样?通过保存较好的地基,专家们复原了寺庙曾经的风貌。

  与平原地区的寺庙不同,走马镇慈云寺是依山而建,整个寺庙坐西北朝东南,从东南往西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院落、大雄宝殿以及观音殿遗址。

  如今,三重大殿的木质部分已全部损毁。指着石基上有序排列的10个直径1米的圆鼓状石墩,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说,它们就是慈云寺大雄宝殿里的柱础,其上曾有巨大的木柱直通殿顶。

  除了三重大殿之外,顺着殿旁的小路往林中走去,300多座各式各样的墓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是主城区寺庙中现存最大的古墓群了。”专家称,该墓群为宋代至清代慈云寺僧人墓群,其中以慈云寺住持崖墓、第五世住持墓、白杨后裔墓、净修禅师墓等为代表。

  “走马慈云寺的营建从侧面见证着一个驿站到集镇的变迁,体现着巴渝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专家说,作为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寺庙遗址,慈云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对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补充地方史,以及对川渝地区禅宗文化、宗派传承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川渝地区佛教考古的研究有着推动作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