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展现重庆另一种魅力

04.03.2019  06:51

夜景是重庆的一张王牌,如何向王牌要“含金量”?发展夜间经济已成为释放消费需求、塑造城市特色品牌、促进经济增长、繁荣文旅产业的城市新引擎,但也考验着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

二○一八年五月十六日,嘉陵江洪崖洞段,“两江游”游船在江面上驶过。

■聚集时尚与文化元素的江北九街;流光溢彩,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南滨路;妙招齐出的各区县夜间经济……各具特色的商业形态让重庆夜间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

■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5.9亿人次,但旅游总收入只有4300多亿元。重庆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发展夜间经济,要让特色文化、本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备可亲近性、可触摸性、可体验性的项目。同时,打造品牌旅游演艺项目,让“一部剧”“一场比赛”“一次展览”成为游客留下来的理由

重庆日报消息,3000万人抢3500张门票,今年元宵期间,故宫以一场“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让舆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也引发了“是美,还是灯光污染”“创举是否破坏文物”等讨论。

在旅游学界,这一“故宫现象”更引发一股海啸般的反思潮——随着白天工作、晚间休息传统城市作息模式的悄然改变,城市人群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如何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展现城市文化底蕴亮点,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让夜间经济成为彰显城市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打造城市品牌的新引擎?

从“龙门皓月”“字水宵灯”到两江夜游、南山观灯,重庆璀璨的夜景已享誉国内外近300年。如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强市,耕读夜间经济也是重庆的一堂必修课。

2018年9月25日,南山一棵树观景台,游客“打卡”重庆夜景。

现状

夜间经济正处于多业态蓬勃发展中

夜间经济”是源自20世纪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指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

尽管目前重庆尚无专业机构对夜间经济进行专项研究和数据统计,但在实地采访中,重庆日报记者已深切感受到这种新经济形态背后的汹涌商机。

江北九街,每天从傍晚开始,伴随着跳动的光影,人群开始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时尚餐饮、主题酒吧、休闲娱乐、美体健身、街头表演……各种新鲜活跃的元素将这里变成一座全民畅享的夜间乐园。

目前,九街的日均人流量约4万人次,节假日高峰超过6万人次,其中60%以上为游客。在现有的101个商户中,由外籍人士经营的有10余家,包括法国、韩国、泰国、土耳其等。九街也开始成为来渝外国友人的聚集地。”九街文化产业集团总经理邱月朗说。

这条2012年才开街的街区,为何仅短短几年时间的培育,年营业收入就突破30多亿元,并带动1万余人就业?在邱月朗看来,瞄准夜生活、夜经济,择取优商,不断引入新业态,丰富产品有效供给,适应消费新需求,打造全天候、游憩式、慢生活的特色街区是九街的成功秘诀。

南滨路,是重庆又一个“起风景”的目的地。华灯初上时,隔江遥望渝中半岛,流光溢彩,灯光的线条映衬出山之具像、水之灵韵、城之立体,将城市之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南滨路管委会副主任王岗表示,在开发之初,即使他们免费提供土地招商引资,问询者也寥寥无几。此后,南岸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餐饮起步,以文化突围,使南滨路向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展。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南滨路从最初的“4小时经济活动区”,逐渐发展到8小时、12小时,一直到今天的“24小时经济活动区”,推动市民和游客从“夜间游玩”向“夜间消费”转变,形成了涵盖景区景点、城市公园、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文化体验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体。2018年,南滨路主要商业体销售额为14.38亿元,接待游客5628万人次。

为重庆夜间经济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性的还有欢乐谷。在2月24日结束的奇幻灯光节中,欢乐谷打造了6大幻彩主题缤纷彩灯,举办了“最梦幻飘雪”冰雪晶莹大巡游、顶级烟花秀、非遗表演、网络明星嘉年华等活动,吸引游客60万人次,其中夜场游客接待量达到30万人次。

除了主城区,在重庆各区县,夜间经济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开街的万盛经开区国能天街,仅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已汇集国际影城、精品超市、儿童游乐、休闲酒吧、时尚餐饮、灯光秀等业态,成为当地市民和游客的重要集聚地,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以巴渝风貌为特色的合川文峰古街,2012年建成开市,现已集合旅游观光、特色美食、休闲娱乐等要素,好看的、好耍的、好吃的应有尽有,日均游客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而以江景闻名的万州南北滨江路,更是已经形成集休闲、健身、餐饮、住宿、购物、旅游等为一体的城市黄金滨水区。

2月5日,沙坪坝区磁器口,游客在古镇烫火锅。

思考

如何促使“游玩”向“消费”转变

3月2日23时,洪崖洞观景平台上,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游客依旧熙熙攘攘。“我就是冲着重庆夜景来的。”一位上海女游客表示,她此行亲眼见证了重庆的万家灯火犹如漫天星河,跨江大桥宛如游龙,确实美得无话可说。

在携程旅游网上,一位网名“梅园小筑”的旅游达人在游记中写道:经灯火辉煌的南滨路上到南山一棵树,天下夜景尽在渝州,满城的灯光洒落江心,让你分辨不清何处是水、何处是岸。错落有致的渝中半岛像一块五彩的宝石,镶嵌在长江和嘉陵江之间。

而在台湾一档旅游节目中,主持人亲身体验了重庆的夜景、美食、夜生活之后,更是打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不及重庆的灯火辉煌”的标题,吸引无数观众。

重庆日报记者在携程、途牛、驴妈妈等旅游网站检索发现,评分和点击量高的重庆游攻略与游记中,几乎都把重庆夜景作为了重要内容,相关文字也大多是溢美之词。

如果说白天是重庆的A面孔,夜晚就是重庆的B面孔。”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吴普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从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夜游已成为游客体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但在重庆夜景“”的表象下,也需要“冷思考”。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5.9亿人次,接待量在全国排名中属第一梯队,但旅游总收入只有4300多亿元,远不及北京、上海等地,也赶不上毗邻的四川、贵州等地。重庆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随着交通日益便利,让游客城际流动变得更加快捷,也让“朝至夕归”的旅游成为可能。如何补齐“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短板,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让“游玩”向“消费”转变,也是重庆需要着重解决的课题。

有研究数据表明,60%以上人群的主要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比白天消费的含金量更高。由财富品质研究院、夜界传媒、美团发布的《中国夜经济产业报告》也显示,与一般消费者相比,夜间经济核心消费者的特点是年轻、自由、收入高、消费多样化。

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片新蓝海,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开发夜游产品,发展夜间经济。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城市近年来更是相继推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将其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新亮点。

2月17日,渝北区欢乐谷,农民工在志愿者带领下“逛灯会”。本栏图片均由记者 崔力 摄

建言

让地域文化与旅游演艺为夜间经济赋能

夜景是重庆的一张王牌,发展夜间经济也是向王牌要“含金量”的可行之举。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让鼓励发展与有效管理有机结合?在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如何通过促进安全、包容和尊重来平衡游客和居民的需求?

在重庆众多夜间经济产品中,洪崖洞是一个拳头产品。在洪崖洞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奇看来,流光溢彩的灯饰只是其“走红”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巴渝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文化赋能的结果。看灯,只是一种表象,古巴渝十二景中“洪崖滴翠”的历史积淀,铜雕、浮雕、古道、建筑的巴渝特色,丰富的文创产品,特色地方美食文化等,才是造就其强大吸引力的原因。

吴普坦言,重庆在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上,有资源、有底气、有自信。山城夜景是重庆的独有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游客流量则是消费保证,地域文化产生的吸引力有效而持久。不过,重庆目前还没有完全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拳头产品还不够多,市民和游客潜在消费并没有完全释放。

发展夜间经济,还要推动文化旅游真融合、深融合,让文化为旅游业赋能,深度挖掘、提炼和表达特色文化、本地文化,多维度营造旅游体验空间,打造一批具备可亲近性、可触摸性、可体验性的项目。

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重庆发展夜间经济,需要进一步升级两江游产品,延长游船航线,丰富旅游码头,使之成为像南京秦淮河一样的标志性品牌;打造品牌旅游演艺项目,要策划、包装、打造出一批特色文旅体融合项目,让“一部剧”“一场比赛”“一次展览”成为游客留下来的理由。

此外,重庆发展夜间经济,还需要对夜景进行提档升级,在内涵上做文章。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建议,应把人文历史元素融入到重庆夜景中,用灯光来讲述重庆故事。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秦定波表示,为了让旅游从“过路经济”进化到“过夜经济”,全国各地都做了诸多尝试。今年,重庆也将在“”“”“”“”四个字上着力。

在“”字上着力,就是抓实产品有效供给,深度打磨原创剧目,精心培育文化旅游演艺剧场,大力开展国际马戏城、川剧艺术中心等驻场文化旅游演出,推出更多具有强大旅游市场影响力的演艺精品。

在“”字上着力,抓实文旅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便捷化,建好用好一批24小时图书馆,重点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旅游开放等。

在“”字上着力,抓实产业优化发展,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深度对接,积极引导文化企业经营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等,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在“”字上着力,抓实项目落地见效,打造“水上巴士”快速观光游船,开发“旅游+”和“+旅游+”产品和集群等。

记者手记>>

发展夜间经济需趋利避害

在经济新形势下,夜间经济正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发展夜间经济,其效益不言而喻。但拥挤的街区、嘈杂的人流也会增加城市管理难度,考验着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

伦敦打造了世界领先的夜间经济文化集群,开放与多样化的规划管理方式是其重要支撑,还成立了由各种政策专家和行业领袖组成的夜间工作委员会,来平衡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阿姆斯特丹以自由开放的夜生活闻名于世,还开创性地任命了“夜间市长”来监督“晚九朝五”的夜间经济活动,以确保夜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其他部分能够共存……

如何善用夜间经济之利而避其害?

首先是政府要当好“管理员”和“服务员”。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解决好治安、噪音、垃圾等问题,平衡好夜间消费者、从业者与居民和谐相处的问题;其次是对业态、业户及经营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将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文化价值,打造无法复制的品牌特色,实现城市设施、要素、功能的优化配置。

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原标题:夜间经济展现重庆另一种魅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