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C919大客机 与这个忠县老乡分不开

13.11.2015  07:41

蒲永伟接受媒体采访。

■人物

蒲永伟,忠县人,中航工业沈飞复合材料制造中心主任业务经理兼副主任,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及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研究,曾主持C919大型客机等多项国家、工信部和中航工业重大科研项目。

■语

从事什么工作不重要,关键是用坚持去换取内心的宁静,耐得住寂寞,努力了一定有收获,这是真理。

■对话

重庆晨报:你坚守科研几十年来从没后悔过吗?

蒲永伟:大学时选择了这条路,我真的没有后悔过。虽然早年也遭遇过经济压力,但我真的觉得年轻人没必要过度追求财富,生活能保持基本水准的同时还能满足精神追求,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但就个人情感来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那是2013年我忙着课题攻关回不了家,母亲说重病的父亲是念着我的名字走的。

重庆晨报:对家乡有何印象?

蒲永伟: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山中,我对山有特殊感情,现在每次回去都爱爬山,我觉得我的个性跟家乡的山密不可分:山上有风景,但必须历经艰辛才能凌绝顶,这跟我们搞科研是一个道理。

秋风渐起,九月底的沈阳,天气正慢慢转凉。前来参观的市民不算太多,这让位于城北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偌大的院坝略显空旷。这个知名度极高的国防科普教育基地大院停满了废弃的各式战斗机,记录着我国航空国防力量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辉煌。

我们正在院子里好奇地四处张望,一个身材清瘦的男人走了过来。他穿着沈飞公司统一发放的蓝色工装,虽然瘦了些,倒也目光炯炯,浑身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咧嘴一笑,他伸出手跟我们打招呼,“家乡来的记者吧?你们好,我是蒲永伟”。

邻家大叔般的和蔼化解了我们想象中对国家一流专家的过度敬畏,采访也变成了老乡间的轻松摆龙门阵,“真心拜托各位,我本来只是个普通人,你们千万莫把我吹上天了”。

文学情结,高考时本想报北大

假如不是有些“固执”的父亲,蒲永伟的命运肯定会改写。“考大学报志愿时,我一心想上的是北大中文系。”这并不奇怪,蒲永伟生于1966年,等到1983年考大学时,正是百废待兴文学艺术极其繁荣的年代,“全国青年不管学文学理都爱读书看书,若是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北大中文系自然也是我的最高目标”。

父母都是忠县城里的老师,“他们用古文教我,五岁我就能熟读《出师表》、《岳阳楼记》,至今还能背诵,后来在小学中学写作也是强项,事实上我的高考分数也够上北大中文系,但因为父亲的坚持,最终报了国防科技大学,弃文从理,转眼就是三十多年”。

尽管被迫放弃了最初的梦想,蒲永伟并不介意父亲的坚持,他早已充分理解老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父亲经历过战争,他亲眼看到过国力贫弱任人宰割民不聊生的旧中国,所以想法更加务实,他坚信科学是国家强大的有力保障,希望我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效力,几十年下来,我亲眼见证了祖国航空国防的发展壮大,也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

淡泊名利,巨薪诱惑不改报国心

那个年代盛行理想主义,我的理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他选择的专业是化学化工新材料方向,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新兴专业,等到1987年毕业时,成绩优秀的蒲永伟进入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刚到沈阳那年蒲永伟很不适应,“南方冬天也冷,但东北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不是吹的,我被冻得哭了,眼泪不由自主往下掉,饭菜也不合胃口,度日如年。”这让家里人也有些心疼,“父亲说想办法把我调到成飞(记者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但我犟脾气上来了,说一定不能回去,既然来了就要坚守,否则就是逃兵”。

与生活条件的艰难同样令人头疼的,是沈飞当时的发展环境。“1987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订单大幅削减,工厂车间几乎都停顿了下来,专业本领全无用武之地。”于是,与蒲永伟同时进来的不少大学生都选择了离开,但他却留了下来,“一是想到从小立下的报国之志,而是感念大学四年专业老师的悉心培养,我相信国家会发展,知识一定会有希望。

在最困难的那两年,沈飞集团为创收也接了不少民用业务,“像做冰箱、做铝合金门窗等,都是为了生存。”这时,经济发达的沿海特区递来橄榄枝,“当时深圳有公司找我做技术总监,开出了10000元的薪水,那是1989年,我的月薪才300块。”巨大的经济诱惑并没动摇蒲永伟,“在技术应用和原创之间我选择后者,我是真心想用所学报效祖国,为此我提醒自己不要轻言放弃”。

耐得寂寞,成航空领域首席专家

守住了内心的宁静,蒲永伟死心塌地地留在了沈飞。他的生活轨迹符合一名典型科技工作者的一切特征,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复合材料新兴专业的发展,如何把大学所学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搞科研,他曾经连续6年没有回过忠县老家,曾经3天3夜没有走出车间,这样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他和团队在大型飞机复合材料尾椎壁板的研制中成就斐然。

蒲永伟透露,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发中,从基本操作到顶层设计的关键技术都用到了他与团队的科研成果,“这对于我们搞科研的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因为把理念转化为产品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国家的强大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35岁时,他顺利晋升研究员,现在已是集团首席专家的他,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科技永无止境,强国之路任重道远,我必须勉力向前。

本报记者 赵欣

■请为“每周人气榜”投票

逐梦他乡重庆人”每周人气榜又将开始投票啦。关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重庆之声”、“华龙网新闻”,“重庆微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逐梦他乡重庆人”微信公众号,进入投票页面参与活动。

本周,组委会将抽取20名粉丝,其中10名将获得伊利金典牛奶各1提,另外10名将获得黄花园大礼包各1个。投票活动11月13日中午12:00开始,15日24:00结束。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