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千年洞穴,是“蛮洞”还是“仙居”?
大渡口发布消息,在大渡口区百花村思源公园的东南侧,有几处背山面水的洞穴,它们开凿在陡峭悬崖上,面朝浩瀚长江,地势陡峭,利用观文岩整块山石凿刻而成。
有老人称,这些洞穴或为古时外地逃难来的“蛮子”开凿,所以当地人又称这些石洞为 “蛮洞子” 。
还有人称这里是 “神仙坎” ,是当时的神仙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
各种各样的传言让这个地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大渡口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中,这里被专家们发现。据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说,当时这里或掩埋于乱石杂草之中,或暴露于岩层崖壁之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多方面的实地考察鉴定,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这是东汉中晚期的崖墓群, 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依长江而建 立于百丈悬崖
百花村崖墓群开凿于长江北岸沿江峭壁上,共分布五座墓室,形制均为单室墓,墓穴口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在上百米高的陡峭悬崖上,有一条青石板铺砌而成的石梯步道直通山下,山岩下方是起于马桑溪古镇左侧铁路至工业博物馆的一条便道,全长2.3公里。
古时候,为什么要把人安葬在高处绝壁上呢? 说法有三。
第一种说法 是有学者认为此处临近一条发源自八桥镇的葛老溪,这样做与仡佬族的一些习俗有关。
第二种说法 是这是巴人先民的二次葬。二次葬指人死后先让其皮肉腐烂,然后拾其骨洗干净后装入木棺,放置穴中,建在高处是为了防止野兽洪水的侵扰。
第三种说法 是当时安葬在高处是因为高处防腐、防盗、防害,便于保存尸骨,反映了先民祖先崇拜灵魂升天等宗教观念和文化心理。
陡峭悬崖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当时会选址在 观文岩建造崖 墓呢?
据推断,首先,崖墓群位于大渡口区长江北岸,沿江台地上,居高临下,依山面江,是传统风水学上墓葬选址“前有照、背有靠”思想的典型反映。
其次,巴人先民滨水而居,崖墓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略加修整,即可成型。观文岩这个地名至迟在清代已出现,因居高临水,据传为当地观测水文的理想选址。
墓室建有排水沟 门楣石壁纹路清晰
百花村崖墓群由五座单室崖墓组成,一座位于思源公园西南角,坐北朝南,另外四座位于思源公园南侧,坐西北朝东南,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崖墓形制较为一致,均有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底部都有排水沟设施。
每座崖墓的墓穴口都是规规矩矩、四四方方的,分别有两层或三层门楣,门楣石壁纹路清晰。此外,每座崖墓外,都有专设墓道,分别长2米至5米,宽1.5米至2.5米。 墓门和墓道保护完好,凸显出崖墓的端庄,也能看出墓主很讲究。
随葬品全无 墓主身份难定
可惜的是,墓主人的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
当年,文物普查队伍发现该处崖墓群并进场考察,发现墓室内已空无一物,连棺木也不见了,从墓门被毁坏程度和其他痕迹可以判断,墓室在早年就已经失盗。
在墓室内外石壁上,残留着大量撬盗凿痕,而且年代极其久远。文物专家推测,该崖墓群在早期即遭遇盗墓贼撬盗,墓室内已没有任何随葬古物,因此无法推断墓穴主人的身份。
综合地势选择、开凿方式和墓室设计来看,崖墓表现了墓主人的智慧;从崖墓群的整体朝向和风格来看,很可能还是家族墓。
历经风吹日晒 文物价值高
百花村崖墓群距今已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大渡口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资料,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墓葬形制的演变及葬制、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防止文物被进一步破坏,百花村崖墓群已修建了550平方米的保护围墙,并从文物本体保护、周边非法燃香点治理等方面实施文物保护。下一步,大渡口区文管所将对百花村崖墓群周边保护区域进行改造,还有望进行汉代历史文化展示。
宋代诗僧释文珦曾写过一首题为《古墓》的诗:“白石苍苔路,荒凉古墓门。看来百岁后,曾有几人存……”倒很像是这汉代崖墓的写照。不过,虽然当年的墓主早已不在,但在这悬崖峭壁之上,作为大渡口人的先辈,他们面对绝壁巨石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却以这一神奇的工程得以永世流传,令后来人心生感佩!
原标题:大渡口千年洞穴,是“蛮洞”还是“仙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