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大禹的老婆孩子还有母亲大人都在重庆 他和重庆不得不说的故事

26.11.2019  21:22

大禹治水”是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的故事,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英勇的帝王也有着别样的柔情,他把所有的牵挂都留在了重庆。

涂山寺

大禹情结涂山女,治水无奈两别离

相传当初大禹治水途径江州,与涂山女(有传说认为其为山中狐仙化身)见面,两个人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妇。这时,禹已经三十岁了,本该尽快成亲。但禹以人民利益为重,成亲第四日就与涂山女告别,奔走治水。这一去就是三年,涂山女在为大禹生下孩子后,日日立在江边盼夫归来,之后竟然化身成为望夫石,当地人把它叫做“呼归石”或者“夫归石”。为了纪念大禹和涂山女,重庆人特意在涂山之上修建起了禹王庙和真武寺。一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将禹王庙和真武山进行拓建,寺庙合一,将此处更名为“涂山寺”。

涂山寺是重庆现存的最古老的寺院,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渝州人民仿佛格外喜爱这位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涂山寺都会举办盛大的朝会纪念大禹,参拜者络绎不绝。清代名人王士祯曾用"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来描述这般盛况。

弹子石

妻子因思化石像,大禹破石喜诞子

大禹治完水回到家,发现一直在江边等候他归来的涂山女已经和巨石融为一体,并且化作为石像。他久久地伫立在呼归石上,声声呼唤涂山女,情真意切,感天动地。可惜石像丝毫不为所动,他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哭声惊天动地,结果竟然把石头震开了。一个孩子从石头中走了出来,那就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把他命名为启,后来启建立了夏朝。这个地方就被叫做诞子石,后演化为弹子石。

作为重庆最早的开埠之地和近现代工业重镇,弹子石有着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20年前,这里是南岸最繁华的区域中心。2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滔滔的江水,弹子石留下的却只有危旧的房屋和破败的老街,就连地价也不到南坪的一半。但是南岸区委、区政府已经开始重新规划,预备将弹子石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示范区,这预示着这座老城即将涅槃重生。

望耳楼

三国家门而不入,母亲日夜望儿归

除了妻儿,大禹的母亲也在重庆。在南滨路上有一座“望耳楼”,在重庆开埠前叫做“望儿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母亲就站在长江南岸之滨的崖边楼房,天天倚窗遥望远方,期盼治水的儿子早日归来,该楼因此得名。后来周边的吊脚楼日益修建,这些崖壁上的吊脚楼,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悬挂在人头上的耳朵,于是“望儿楼”的叫法逐渐淡化,因形生义的“望耳楼”自此叫出了名。

望耳楼”背面靠山,面朝江水,与下浩闹市、船码头毗邻,是码头到下浩的必经之地。开埠后,下浩工商贸易发展迅猛,需要大批工人,于是人群蜂拥下浩,他们在“望耳楼”岩坎上悬空建起一间间吊脚楼。

铜锣峡

为救苍生,举钯劈山

就在大禹与涂山女新婚这一年,长江上游发大水,水天相连,老百姓拖儿携女争相爬到山顶躲避灾难。大禹不忍心看到黎民百姓受此苦难,决心治理江水,拯救苍生。他毅然拿起父亲留下的开山神钯,匆匆赶到了两座山坪之处。他运足力气,一钯,两钯,三钯,终于把铁山坪和放牛坪之间的山梁挖开了一道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如今的“铜锣峡”,而大禹挖出的三钯土,堆在江心形成了一座美丽的小岛,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广阳坝”岛。

铜锣峡开通后,江水得以顺峡而下,上游的百姓从此得以解救。虽然疏通了江水,但峡中的江水还是非常凶猛,许多过往船只路经此处都会被汹涌的江水掀翻。大禹得知此事后,派人送来一只铜锣,每当江水兴风作浪时,那铜锣声便会响起。其作用一为镇住江水,使之风平浪静,二为提醒过往船只小心行驶。千百年来,凶猛的江水始终被神铜锣镇着,长江航道畅通无阻。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神州大地上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但与别地不同的是,重庆是他奔波劳累后的温暖港湾,这里有他的朝思暮想的妻儿,还有始终等候着他的母亲。

原标题:大禹和重庆的不解之缘:有他深爱的妻子,和三过家门均未见的母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