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金光重现 历时8年抢修终竣工
修护后的千手观音造像全景 记者 蒋霞曦 摄
千手观音造像历经多年的等待,今天又重现在人们面前。记者 蒋霞曦 摄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仪式今日举行。记者 蒋霞曦 摄
华龙网6月13日14时30分讯(记者 肖子琦)历时八年勘查和修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千手观音保护今(13)日顺利竣工。她曾经斑驳脱落的面容、残缺不全的手指,今天又恢复了璀璨的肌肤,以金碧辉煌的庄严尊容重现在游客面前。
重现:千手观音“闭关”八年今日重现 还原800年前惊世之美
今日上午9点,在大足石刻大悲阁外,黄色的巨大幕帘缓缓拉开,随着许多游客的惊呼和掌声,“闭关”修复八年之久的千手观音终于揭幕,以金光灿烂的面容重现在大家面前。
记者在现场看到,800多岁的“千手观音”主尊端坐莲花台,全身金光熠熠,神态庄严雍容、容光焕发,一改往日的暗淡斑驳。佛像身上有耀目的金色,深沉的灰青,厚重的朱红,830只金色手掌层层叠叠地从主尊的左右和上方伸展开来,状如孔雀开屏,闪耀着“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惊世之美。
据介绍,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佛的南崖,开凿于南宋,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重要代表作品。经过八百多年的岁月,早已病害缠身。2008年,“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记者了解到,千手观音造像集石质、彩绘、漆层、金箔等多种材质为一体,修复工作极为复杂。专家工作队首次将一些国际先进的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修复中,如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经过这次最彻底的修复后,现在的千手观音造像披着100多万张金箔终于“重现金身”。
竣工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大足石刻保护所面临的复杂自然环境和严峻挑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此后仍需长期监测评估,持续观测病因、病害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遗产保护状况恶化。此外还将编辑出版千手观音保护工程报告,将经验教训运用到环境相近的川渝地区石窟保护中去。
抢救:八年勘察与修复 千手观音曾被34种病害“缠身”
曾经目睹过千手观音旧貌的游客应该还记得,八年前,千手观音造像上的金箔已斑驳不堪,许多手指都脱落断裂,时间消磨、吞噬着她曾经的庄严和震撼。因千手观音造像集石质、彩绘、漆层、金箔等多种材质于一身,加之受工艺叠加、环境潮湿等因素影响,形成了34种复合病害。
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尊拥有千只手的观音菩萨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流逝,1979年,0.25吨块体自然脱落;1985年,一只50千克的手自然脱落;2007年,又有一只手突然掉下。病害缠身的她,已经到了“先救命、再治病”的危急关头。
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并进行试验性修复。2011年4月,千手观音造像本体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修复:还原南宋建造之初面目 还可延续50年“容光”
据大足石刻博物院院长黎方银介绍,以往的修复都是妆金、贴金,用泥和麻线等来修补,而这次抢救性保护动用了各方科技力量,是最大、最全面、最科学的一次修复,最重要的是把整个造像的信息完整保留下来,供以后千手观音保护及其他石质文物修复参考。
记者了解到,修复工程中采取了金箔层揭取回贴、风化石质加固、残缺石质补型、彩绘清洗等多项修复保护手段。共完成千手观音造像830只手与227件法器的修复,修复面积达222.15平方米,使用金箔超过一百万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詹长法表示,经过此次大修,千手观音造像将至少可以延续50年的“容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修复千手观音,修复工程的团队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如何保持文物应该有的真实、完整、技术性、可靠性的同时,把古代宗教艺术品特有的魅力保留并再现,我们反复做了很多考虑。”刘曙光说,历代修缮贴金在千手观音主尊面部留下了多层粘贴不匀的金箔,使得千手观音面部“浮肿”。此次修复中揭除了“千手观音”面部约0.3厘米厚的历代旧金箔,所以“千手观音”的“全新”形象其实是南宋建造之初时的本来面目。
“这一次修复是充分调研了历史的史料,虽然可能看上去和人们想象中要保持的那种残旧风韵的格调有一点不同,但是他还原的确实是当时宋代时期千手观音初次建成时的模样,是肯定尊重历史的。”刘曙光说,游客在参观的时候也更可以感受到当年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