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最美小城创建微企镇

14.09.2015  05:23

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报道

太和凤仪文化广场上,人们休闲地散着步;太和商业城外的电子大屏幕上,播放着太和的百年古韵、今日新姿;道路两旁的路灯,造型如花绽放。

太和,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合川最美小城市,它是“马门溪恐龙”的故乡、丝绸之乡、烈士周吉可的家乡。如今,太和镇知名的“微企村”,也吸引着全国的目光。

丝绸文化”旅游名镇

历史悠久的太和,文化璀璨。上世纪50年代,太和因一个重大发现而蜚声海外。1957年,四川石油管理局一地质队在太和古楼山,发现了完整恐龙化石骨架,这是亚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因马门溪流淌而过,故被命名为“马门溪龙”。

说起“丝绸之乡”,著名史学家张森楷曾在这里创办“蚕桑公社”,开启了四川蚕桑实业新纪元,使太和成为川东桑蚕重镇。

上世纪,丝绸企业达75家,太和丝绸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合川区太和镇党委书记刘成实介绍,当时的丝绸产品出口全球,鼎盛一时。除了恐龙文化、丝绸文化,太和还有红色文化,是烈士周吉可的故居地。

太和城镇人口超5万,城镇建成区近5平方公里,太和镇提出“富强太和、文明太和、美丽太和、宜居太和”发展战略,将建“特色产业示范镇、丝绸文化旅游名镇、合川最美丽小城市和主城副中心。

近年来,一张张“烫金”名片花落太和,2011年成功创建为重庆市卫生镇、2013年成功创建为重庆市生态镇、2014年被评为重庆最佳生态宜居小城镇。

太和微企”领跑全市

8月19日,太和镇亭子村李清兵蔬菜种植场,秋玉米、秋豇豆上市。39岁的村民李清兵正在接电话,重庆主城一个蔬菜经销商下了一个玉米大订单。

以前到处打工,如今家乡创业条件好,干着也有劲”,李清兵说,2012年他用打工攒下的2万元,注册了蔬菜种植微企。水白菜、上海青等“叶子菜”,一年最多可种八季,年产值300多万元。如今的他,在合川城区买了商品房,买了小轿车,“开着小车种地的农民”名气也大了。

亭子村率先在全市创立微企“抱团”发展新模式,6家微企业主,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月崖湾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后可接待上千游客。

刘成实介绍,“太和微企”发展迅猛。仅亭子村就集聚微企80多家,居重庆“十强特色微企村”之首;报恩村成功创建市级微企示范村,米市村正创市级微企示范村;唐家村创成区级微型企业示范村。全镇微企达到584家,年收入7亿元,目前正争取创建成第一个市级微企示范镇。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总投资4.2亿元的渝州酒业等一批企业落户太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含酒类生产)、纺织服装、塑胶科技、汽摩配套等更优化的产业格局,2014年工业总产值12.7亿元。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一村一品”显现,2014年米市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太和胡萝卜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3年“石丫”牌有机蛋创成“中国驰名商标”,拳头产品“越野蛋”荣获2014年中国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14年成功申报重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散打冠军”回乡创业

顺着太和镇亭子村的小路往前,经过一片片莲藕地,就到了一个水产养殖场。门口写着“土函函泥鳅黄鳝养殖繁育基地”,周朝华正往塘边撒食,泥鳅纷纷游出水面。

周朝华是渝北人,以前在湖南衡阳练散打,还获得过湖南省散打冠军,后来转为当教练。“因为这个职业,自己受到伤痛困扰,就想到创业”,周朝华说,因为妻子是合川人,也听说“太和微企”名气大,于是2012年在太和镇创业。

现在,周朝华的养殖场有50亩,最高可养殖泥鳅黄鳝50多吨,还掌握了自繁技术。研发的新型孵化桶,一次可孵化泥鳅450万尾,外地还有人高薪聘请他传授技术。“太和镇创办微企的环境好,政府很支持,也实现了我的创业梦。”周朝华说。

数读太和

2014年,太和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8亿元,是2010年的1.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594元,是2010年的2.0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1元,是2010年的1.9倍。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