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太美!来看手绘的米市街历史街区

02.10.2017  15:04

实景

传统风貌街区是悠久的城市历史见证,记录了清晰的城市文脉,承载了厚重的城市情感,彰显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为配合重庆主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工作,市规划局、市勘测院采用手绘地图的方式勾画出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统称传统风貌街区)。2日,第三个历史街区手绘图——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亮相。

手绘图

被喻为“开埠史证

米市街,位于下浩正街东侧,南邻望耳楼,西临原狮子口,北接周家湾,地形狭长沿河分布。清末时期此处建有川祖庙,地名亦称“川祖庙”。是南岸古道之一,从长江上岸,经米市街可通往巴县迎龙场和南川一带。

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有趣的街巷空间肌理和山地面貌。以开埠时期和民国时期建筑交融,在重庆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地位,有“开埠史证、抗战传奇、山水名街”之称。

为何叫做“米市街”?据介绍,民国时期,巴县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在此长久贩卖大米,因而逐步形成集市与街区,米市街由此得名。

米市街曾商贾云集

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正式成立,也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设在巴县城内的川东道署、重庆府署的官员们不仅对外国人心生恐惧,而且很陌生,最开始不允许他们进入城市核心,害怕在城内生乱。因而重庆城对岸的南岸,就成为了英国人和随之而来的法、德、日、美等国商人和外事人员的首选之地,他们在此建码头、修仓库、开设洋行、公司、工厂等。

米市街作为重庆开埠后连接码头及南下贵州的重要通道,此处商贾云集。中西方文化交融,外商在此修建不少中西混合风格建筑。房屋顺坡地等高线修建,街区高低变化、迂回转折、错落有致,形成丰富有趣的街巷空间肌理和山地建筑面貌。

新闻多一点:

这里历史悠久 向人们述说上百年的故事

米市街历史文化老街区作为重庆南岸开埠以来传统风貌街区之一,经过岁月的洗礼,百年历史变革,当年留下的宝贵历史建筑将得到修缮与保护,尽显返璞归真。

在这里,有合记堆店、原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旧址、孙家大院、白理洋行、卜内门洋行等。作为城市记忆,通过修缮和保护,老街区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重新焕发活力,再现昔日繁华模样,成为人们真正触摸得到的历史。

合记堆店



紧邻南滨路,由红砖砌成的中西合璧的老房子就是“合记堆店”,位于米市街中心位置。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是米市老街的地标性建筑。

现在的“合记堆店”共存有两栋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门口有两座石狮,其作为重庆开埠后的商业仓储建筑的重要实物之一。

民国时期,米商们在此贩卖大米,而“合记堆店”则为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

原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旧址》


原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旧址位于下浩米市街29号,原为清代湖广移民修建的禹王宫。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于1939年春,由湖北武昌内迁重庆南岸,并利用米市街内的禹王宫前殿和正殿继续临时办学。1939年武昌中华大学在米市街修建校舍,并在学校礼堂基座上立纪念碑,礼堂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90年代垮塌。

    2006年5月,在南岸下浩米市街德安里发现“武昌中华大学立础纪念碑”,碑刻上书“武昌中华大学重庆南岸临时校舍立础纪念,民国二十八年一月廿六立”,碑高36公分,宽20公分。此碑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文物见证,现存南岸区文管所。现复建后的武昌中华大学旧址,位于孙家大院左侧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四层楼房。

孙家大院》


孙家大院原地名龙门浩狮子口16号,建造年代估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院子为中西合璧建筑,两楼一底,共3层,砖结构,面宽12米,进深约6米。建筑前有庭院,院门入口为西式拱门,顶部为火焰券。屋顶为坡屋顶有老虎窗,青砖墙面,其为西式长廊和中式坡屋顶结合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入门口牌楼大门为哥特式尖顶,每层窗檐和门檐上下都砖砌图案,门楣、窗楣上用木雕装饰,做工考究。

二、三层有柱廊,柱廊有砖砌花纹装饰,柱式为西式圆形砖柱,两柱之间砖砌券拱,弧形曲线美化建筑立面造型。此楼过去曾为白理洋行的官邸,也曾改造成民居。

白理洋行》


白理洋行位于董家桥清水溪石岩上的门朝街,建于1911年。

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一楼一底,上有阁楼,系白理洋行修建的别墅。该建筑设计巧妙合理的利用了复杂的地形,房屋基础部分利用清水溪原有石崖,部分在西边砌垒条石堡坎。为了方便出行,在清水溪上修建了一座木桥,过桥便是望耳楼,从望耳楼再往下就到了枣子湾老码头。

开埠时期,白理洋行是由英国商人白耳理和买办商人古学渊合作开办,主营山货、熟猪鬃等出口业务。

1913年,转向发展进口业务,开设进口商品专卖店,销售英国棉毛织品、洋酒、罐头等物品。后英商白耳理又选中了黄云陔作为白理洋行的买办,进一步将白理洋行的业务扩大。

卜内门洋行》


卜内门洋行,即卜内门贸易公司办事处、卜内门洋碱公司,位于南滨路武夷滨江小区内,建造于1915年。

卜内门洋行是著名的英资化工企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卜内门洋行在重庆开设机构,主要生产纯碱、化肥、农药、染料等化工产品。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卜内门公司在重庆推销“洋碱粉”,同时开办肥皂厂,取名“祥合公司”。聘请南京技术工人进行生产,月产肥皂4000箱。后更名“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1991年重新启用“卜内门”这个最初的名字。如今,卜内门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纯碱制造商。卜内门洋行在重庆开办后,刺激和推动了重庆的肥皂业的发展,是研究重庆开埠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实物资料佐证,具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卜内门洋行为二楼一底砖石木混合结构的中西式建筑。建筑底层用条石砌成,高达7米,面阔21米,进深18米,二、三层用青砖,建筑面积为1134平方米。

青砖墙体,小青瓦屋面,圆弧形石砌拱门,门楣上刻有“1915”字样。整个建筑结构坚固、美观,室内装饰豪华,依稀能看到昔日洋行的气派。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关单位在卜内门洋行仓库开办过训练班,也作过临时学校和避难场所。解放后作为重庆三链厂的职工宿舍使用过。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