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 重庆新金带小学:生态环保理念生根开花

24.12.2018  19:12

    生机勃勃的种植园、屋顶上的架空跑道、圆弧形的回音壁,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日前,记者走进重庆市梁平区新金带小学,仿佛进入一座绿色生态的科技馆。这些场景让人很难将它和52年前那个破败的学校联系起来。
  “学校最初叫金光公社中心小学,1966年开始在石柱坪老街关庙内办学,那时的教室是土地板,连窗户都没有,学生在泥灰满天的环境里学习。我1982年毕业分配到学校任教时,学校已经搬到石柱坪街道上场口周家河坝,校名改成金带公社中心小学,教学条件依然很差。”孙波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学校低矮的房子被许多农房遮掩着,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不找村民打听,根本找不到学校。校舍是青石木板房,每间教室仅有一盏灯,泥土地面坑坑洼洼,桌椅歪歪斜斜地摆放着,同学们的书本经常掉到地上。
  1994年,金带公社中心小学搬到原金带镇卫生院住院部,更名为金带镇完全小学。从1984年开始在学校任教的李国东说,搬迁后学校面积扩大到了10亩,还修建了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平整了学校操场,安置了两个篮球架。随后几年学校建起了综合楼、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新建了厨房、厕所,地面换成了混凝土。
  “学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不得不进行第4次搬迁。”李国东介绍,原梁平县政府联合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按照快速、安全、经济、可持续的原则建起了一所安全经济、可持续可推广的生态学校,并更名为新金带小学,于2011年4月5日投入使用。
  亲历学校发展的当地村民唐廷利说:“现在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78岁的他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四个子女也在这里上过学,如今最小的外孙谢世林就读于新金带小学六年级一班。
  站在学校大门口,校长杨红英说,新金带小学面积并不算大,三栋教学办公楼、12个教学班,不足30亩地,但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传递节能环保理念。
  顺着古朴自然的竹编大门走进教学楼,悬挂在走廊上的木板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大小一样、高低一致的木板到底有什么用?杨红英介绍:“这是自然光反射板。”这些木板能通过反射原理将自然光送到教室,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一块块小小的木板,融入科技手段,能给孩子传递节能的概念。
  穿过教学楼,一条由建筑屋顶及联廊形成的架空跑道新颖独特。设计师在规划校园时本着因地制宜、尽量不改动地形地貌的思路,设计出现在的“空中跑道”。跑道左侧铁网自然向跑道内侧倾斜,如果有调皮的孩子想翻栏杆,他的重心始终会朝跑道内侧,所以无论他怎么爬,掉的话只能掉回跑道。
  在架空跑道旁边有两块高低不一的人工湿地,采用先进的污水净化系统,将卫生间的冲厕水、食堂污水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整个校园不再向市政污水管网排放污水。
  环保节能、科技特色不仅处处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绿色、生命、启迪的办学理念也融入新金带小学的日常教学中。2013年,学校为孩子们编写校本教材《绿色校园,快乐学习——新金带小学可持续知识读本》,用*的方式传递科技与环保知识。
  学校多次开展“节能,从一只灯泡开始”系列学习活动。老师们不仅向学生介绍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的用电区别,还出资购买节能灯,组织部分年级的学生将家里的普通白炽灯带到学校来进行交换,将科学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每年的科技节期间,不少同学用报纸、空塑料瓶等废弃物品做成服装或者艺术品进行展出。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体验,学校还在校园的小山丘上规划了一块种植体验园。体验园被分成大小均等的12块,每班认领一块。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走出教室,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翻地、播种、施肥,种植菠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老师还不时把自然、劳动、美术等课堂搬到科技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每天中午,都有学生在科技园里浇水、除草,并认真做记录,科技园成为学生学习体验的乐园。
  不出校门,既能体验大自然,也能感受高科技。3年前,新金带小学用30万元资金建立起科技室,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3D电视模型、牛顿球摆件、海洋生物模型等融进了这所农村学校。“每个星期最期待的事就是来科技室玩儿。”正在上科学课的六年级学生罗力维开心地说。
  科技室旁边的社区交流中心会定期对附近居民开放。学校经常组织居民在中心举办小型讲座、放映电影,部分家长还走进展厅参观学习,在图书室和孩子一起阅读。学校成为科学知识普及宣传的窗口,达到了“知识伴人类同行,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目的。
  杨红英说,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在四面八方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