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孩子曾恨父母 多数因父母不让自己做喜欢的的事

02.02.2015  09:44

商报记者 廖娴雅 实习生 杨骐羽

重庆商报讯 在青少年时期,有多少人恨过自己的父母?昨天,重庆教育联盟举行团年会,来自主城上百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共同讨论培训行业发展。会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艾成利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她称,在对重庆某中学500多名中学生抽样调查后发现,24.7%的学生恨过自己的父母;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孩子认为父母“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案例

儿子找各种理由外宿

寒假刚刚开始,商报家长QQ群里的网友“荆棘花”就找到记者倾诉烦心事:正在念初二的儿子找各种理由外宿,变得不想回家,“我担心他哪天离家出走。

荆棘花”家住綦江,儿子在当地一所中学读书。“这个年龄的小孩都喜欢玩网游,我们平时很少让他开电脑,怕有网瘾,放假规定了上网时间。”她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不爱出席家庭聚会,和同学交际却很频繁,虽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但是假期开始不久,就出现夜不归宿的现象,“每次问他,他都说住在同学家里,明明就十几分钟车程,他也不想回家来。

对此,“荆棘花”感到担心,甚至考虑求助于心理医生。

数据

24.7%被调查者恨过父母

离家出走、网游成瘾、各类神经症甚至作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艾成利说,这些都可能是不良亲子关系造成的,尤其是很多家长都有个误区,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是百分之百的爱,“事实上他们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大多数父母只是在孩子满足了家长的期望时,才会爱孩子。”而这样的心态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叛逆。

艾成利和团队在重庆一所中学对5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4.7%的普通中学生都恨过自己父母,在学生恨父母的理由中,“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50.70%)、“不理解我”(46.60%)、“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43.60%)分列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孩子出现通宵上网、夜不归宿、偷窃、结交有违法行为的伙伴等行为时,约一成家长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问”;近六成父母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还有一些家长采用“打骂方式”;而在采取“打骂方式”的父母中,父亲的比例也占到了六成左右,母亲占到四成左右。

建议

家长应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是种子家庭就是土壤,很多时候我们花大力气试图去改良种子,却很难反思土壤和种子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艾成利说,父母的教育通常分为权威型、放纵型、无视型和控制型,其中只有权威型是既有期望要求,也有民主平等,不把孩子当作附属品。其他三类都有欠缺,“尤其是要求完美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完美。”艾成利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跟他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她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是取得荣耀还是犯错,父母都要给孩子始终如一的爱。她认为,只有家长渐渐学会了理解、倾听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他们平等对话,这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链接

4点建议教你挑选培训机构

会上,好师培训学校校长徐进程认为,目前的培训教育行业多“家庭作坊式”,以后各家培训机构会进行资源整合,“以后重庆的培训市场可能只会存在几家实力强的培训机构。”而针对家长在挑选培训机构时的问题,徐进程给了四点建议:

1.先看教育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徐进程透露,市面上约一半的教育机构都可能缺乏教育资质,无法保障学生利益。

2.看师资力量。他认为,有些宣传资料上的数据不一定属实。

3.看全职和兼职教师比例。他表示,全职教师越多,说明该机构越稳定。

4.建议家长去实地走访,看看机构的培训硬件水平等。

(重庆商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