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回农村种水稻 用“互联网+”实现年销售额8000多万
农业技术指导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不断加快,外出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因此,农村土地大量的空置下来了。很多农民朋友都认为,一年辛辛苦苦种几亩地,还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赚的钱多。
但陈明亿不这么看,作为外出务工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扎根农村5年后,带领乡镇贫困农民种植“鳅田稻”,再通过电商模式以高价卖向全国,去年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8000多万元,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明星。
前天,记者邀请陈明亿讲解了农民致富经与“互联网+”的运营,看看“贫困户返贫”的难题如何破。
初创
第一年亏损十多万 发现“互联网+”潜力
陈明亿
2010年,陈明亿从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打工两年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武隆区凤来乡。
“当时主要是受转基因产品、地沟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想回家自己种粮食让亲戚朋友吃上放心食品。”陈明亿说,虽然自己在农村长大,但干的农活比较少,在外打工的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还不如自己回家创立一个农业品牌。
一番考察后,他发现凤来乡虽然是武隆区的产粮基地,但稻米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如果在稻田中养泥鳅,泥鳅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稻田里的微生物又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这样两者“优势互补”,纯天然种植,对稻谷的品质提升大有帮助。
接下来,他便开始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他召集大家开了四次会议,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最后还是乡政府的干部下来做工作,他才从农民那里租来了40多亩地,加上自己亲戚、朋友家的土地,第一年实验用地总共80亩。
土地承租下来后,他就着手种植了。由于没有种植经验,种子的育苗、施肥、防虫等问题都成了难题。而第一年又连降暴雨,最后收获了4万多斤稻谷,按照当时市场价只能卖5万多元。
据陈明亿介绍,第一年种水稻、买泥鳅苗共投入了20多万元,如果直接将稻谷卖给粮食收购商,自己将亏损15万元。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决定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把这些稻谷重新包装后在网上售卖。
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卖了8万多元。这样,虽然第一年仍亏损十多万,但自己发现了“互联网+”的潜力,还看到了城市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决定继续做下去。
发展
走有机农业路线 发动乡亲共同致富
现在,陈明亿对稻谷的种植有了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在自己的“鳅田稻”获得市场认可的时候,他决定发动乡亲一起种植,共同致富。
“目前我们种植的‘鳅田稻’亩产500多斤,市场零售价在每斤16元左右。”陈明亿介绍,普通稻谷虽然亩产1200斤,但每斤售价仅为1.2元。“鳅田稻”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走的是有机农业路线。田地里的泥鳅每亩出产200斤左右,每年每亩泥鳅又能卖4000多元。
2012年,陈明亿成立了亿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3年,注册了“凤来谷”商标。2015年,在政府鼓励下,武隆区电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成立,陈明亿任总经理。
陈明亿说,目前稻谷的供种、育苗、施肥(普通水稻)、收购,其步调都是一致的。通过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淘宝店销售,最后会根据销售收入进行利益分成。比如某户今天收获5000斤“鳅田稻”,公司收购时直接支付6万元左右,另外还有销售分红,大概占总销售额的20%,即这家农户在“鳅田稻”全部网售完之后还可得到1万多元。
模式
运用电商进行线下“扶贫结对” “精准生产”破解“返贫”难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陈明亿对电商运营有了独到见解,和农民打交道多了,他总结了一套“贫困户不返贫”的方法。
“武隆是世界自然遗产之地,借助生态环境优势种植粮食更易获得市场认可。”陈明亿说,武隆农产品种类多,而且都是天然绿色食品,这样“统一包装”后在网上推广阻力会小很多。
记者看到,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都有“中国特产·武隆馆”,销售产品包括羊角豆干、鳅田稻、猕猴桃等。据陈明亿介绍,目前“武隆馆”在全区共有192个网点,去年网上营业额达到8000多万元,其中羊角豆干有3000多万元产值。另外,在仙女山旅游景区,也有“寻味武隆”线下体验馆,游客可以直接在店里购买武隆土特产。
“您认为,贫困户如何才能‘脱贫而不返贫’?”面对记者提问,陈明亿显得有些激动。
“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发展主导产业,让大家一起种植‘鳅田稻’,另一个是智慧治理。”陈明亿说,所谓的“智慧治理”就是教会农民如何根据时代发展去赚钱。比如他在稻田里开“农家乐”,组织城市居民付费到田地里干农活,体验农耕乐趣;在稻米成熟的季节,组织城里人去田间看粮食生产过程,同时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很多游客当场就会购买不少产品。
针对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陈明亿在运用电商进行线下“扶贫结对”。顾客可以在网上预订粮食猪、土鸡等产品,然后这些产品由贫困户“精准生产”,产品合格后出售给预订的客人。一系列措施下来,预计今年将有322户农民脱贫。
未来
解决标准化生产问题 生产更优质农产品
随着农村电商运营发展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
“现在我们最想解决的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问题。”陈明亿说,由于受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同一价格的农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为此,他们创立了“比丰优选”品牌,进行小产区、小产量生产,在同一批次中精选最优质产品在网上售卖。
目前,“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与服装、电器等产品不同的是,普通农产品售价较低,物流成本显得很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更讲诚信,并生产更优质的产品。”陈明亿说,只有做好口碑,才会有更多优质农产品出现,才能实现“互联网+农产品”的良性发展。
临空都市报记者 卢燕飞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大学毕业回到乡村种“鳅田稻” 用“互联网+”实现年销售额8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