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信息处中心组学习会发言材料

25.02.2015  20:04

      夯实生态文化根基 加快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新年好。按照会议安排,我简要汇报一下学习体会,谈点认识,提点建议。
      接到会议通知后,我赶紧登陆百度等网站进行搜索,却发现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个人理解,生态文明就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化,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结晶,既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器物载体中,也体现在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作品中,还体现在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中,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生活习惯中。生态文化的兴衰,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集中体现,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因此更重要、地位更突出,林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林业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职责,相比较而言,林业提供生态文化产品的任务更艰巨,因为文化重在建设,贵在积累,需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对于重庆而言,生态文化的基础更是薄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风尚的形成更有待时日,生态文化更需要建设和积累,更需要虚功实做,更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久久为功的坚持。
      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局党组紧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编制了全市林业发展规划纲要和行动方案,用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生态文化行动”也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要求。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纲要和方案精神,抓好落实。就当前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我认为重点是着力夯实根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特建议如下。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林业生态文化要虚功实做,首先要抓生态文化的器物载体和作品载体建设。因此,要规划和实施一批生态文化建设项目,特别是增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化含量,建设森林博物馆、湿地博物馆、野生动植物标本展览馆、自然教育体验中心,创作一批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电影、电视剧、音乐、雕塑、小说和纪录片等各种艺术作品,建设一批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新兴媒体阵地等等。
      二是以活动建设为载体。生态文化的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需要社会大众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因此,需要策划线上、线下活动,组织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参与。譬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节日的放大效应,在植树节、世界湿地日、国际森林日分类开展适合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的生态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绿地认建认养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级、市级乃至区县级的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自然笔记等自然教育体验、生态文化作品大赛、生态文化作品赏鉴等活动;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等生态文化产业,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三是以协会建设为平台。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政府搭台,但更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智力、人力和信息等要素。重庆市生态文化协会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文化协会,这个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巩固成果。要进一步明确挂靠单位权利和义务;尽可能邀请更多更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加入协会,增强协会的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拓宽协会的资金来源,以改变目前财政拨款为主、活动经费拮据的局面;充实协会秘书处,建立一支精干、敬业的专兼职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各类型生态文化创建、创作和研究活动,譬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开展理论课题研究、艺术作品创作,组织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等;尽可能团结凝聚一批旨在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的纯公益的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正能量和优势特长,共同为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四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文化表面上看起来是虚的,其功效短时间也难以看出来或感觉到,容易被忽略。这需要机制建设作保障,需要行政力量作引导,要将之纳入全市林业系统工作考核和督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生态文化工作大格局,形成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大合力。譬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文化的器物载体,分别由产业处、湿地中心和野保处分别主管,并且其实体还大多由区县林业局甚至区县其他部门直接主管,要发挥这些器物载体的作用,就得有相应的机制给予保障。
      五是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人来抓,需要专业、敬业的人来抓,需要层级梯次合理、能力结构多样的队伍来抓。离开这样一支队伍,生态文化建设就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到实处。但目前我市林业系统生态文化工作队伍显然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譬如市局宣传信息处目前加上借用人员仅3人,除牵头生态文化建设外,还承担新闻宣传、网络信息、网站管理、软硬件维护、舆情监测处置等诸多任务,连正常运转都困难;市局各直属单位和各区县林业局也大多无专门人员从事生态文化建设和林业宣传工作,更罕有专门机构。跟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大,譬如市环保局宣教处有17名工作人员,下设宣教中心还有40余人,具体承担内外宣和舆情监测处置工作,其网站管理、软硬件维护等工作则由其独立设置的拥有50余人的信息中心承担,政务信息工作则由局办公室牵头承担;各区县环保局还专设有宣教中心。
      就简要地作以上几点汇报,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