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 5000家渝企将实施智能化改造
一块普通玻璃,经过智能加工后“摇身一变”,可以成为用于手机、电脑的显示屏,身价倍增。位于渝北区临空创新经济走廊的重庆中光电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光电显示),正是通过智能化生产,为一大批“重庆造”手机提供显示屏。
相隔不远的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再升科技)和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简称矢崎仪表),同样通过智能化改造,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智能化生产让合格率提高了,成本降下来了。”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上述三家企业,都能听到这样的话。当前,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智能因子”已植入我市不少制造企业生产全流程。
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在中光电显示的屏幕组件组装、精密模组切割等多个生产车间,每天都上演着“玻璃变形记”——车间里没有传统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流水线上都是机器智能化作业,安静、整洁得像是图书馆。
比如导光板注塑数字化生产车间内,只要三名检查人员负责观察机械运行、核实机台的上报数据即可。这个建成投用一年多的数字化车间,集中购置了注塑机、模温机等162台(套)智能设备,主要生产手机屏幕上的重要配件导光板。
宋超是该车间里为数不多的操作工之一,他每天的工作是操作数控机床输入指令、建立车间制造实行系统,实现车间作业计划、物料、制造等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完成设备实时数据采集后,由智能设备进行导光板规模化生产。以前需要人工操作1分钟才能完成的一块导光板,交给智能设备仅需22秒即完工。
中光电显示行政经理刘南乡介绍,导光板注塑数字化车间项目建成后,减少人工85人,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运营成本降低28%,单位生产能耗降低16%,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
VIP真空绝热板是再升科技生产的一款高性能玻璃纤维棉制成新材料,其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也得益于智能化改造。
“国内外不少制药和生产芯片、液晶屏等元件的企业,其生产车间需保持环境洁净,必须安装空气净化过滤装置,而这些装置所使用的玻璃纤维空气过滤纸,很多是再升科技提供的。”再升科技副总经理杨金明表示,通过建成玻纤空气滤材生产数字化车间,再升科技完成了从原料型公司到制成品公司的转型。
目前,这条智能生产线让再升科技实现年产1500吨高端空气过滤材料,生产效率提高151%,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36.69%,单位生产能耗降低31.88%。
主要生产汽车仪表等零部件的矢崎仪表,其智能贴装及后焊接数字化车间也处处体现出“智慧”——车间生产线通过应用系统无缝集成和数据统一管理,实现了系统、装备、零部件及人员之间的信息互通集成。
例如,该车间对每件产品进行二维码在线刻录,实现序列号、部品批次等物料信息全程追溯,同时车间湿度、温度、防静电门禁系统等也都采用智能化管控,实现了自动调控节能降耗,让生产效率提高82%,不良品率降低34%,运营成本降低13%,单位生产能耗降低23.2%。
转岗员工“充电”后再就业
如今,矢崎仪表每生产一台汽车智能仪表电路板,只需一名工人操作机器即可,而以前需要三名人工操作。
多出的工人去哪儿了?
矢崎仪表总经理张靖表示,对于因智能化改造而转岗的40多名工人,企业采取内部分流安置,为他们提供为期一个月的转岗培训后,集中安置到今年新投产的两条生产线继续从事一线生产,工资待遇不变。
同样,中光电显示原注塑车间员工罗小斌也是因为智能化改造而转岗的,在转岗到盖板车间印刷岗位后,工资福利不变,每月还可多拿500元岗位津贴。
“这是因为新岗位对于技能要求更高。通过岗前培训,我的工作技能有所提高,工资也提高了。”罗小斌说。
在此前的培训中,从每周一至周五晚间,罗小斌和工友参加了多项培训,包括产品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计算机培训等。
同样,再升科技一批工人因为智能化改造而转岗,经过岗前培训“充电”后,在企业的另一条玻璃纤维生产线找到了新岗位。
继续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
2018年,重庆出台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在全市企业中推动智能化改造,累计实施203项智能化改造项目,共认定76个市级示范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七成。
“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智能制造,重点依然是推动数字化装备普及、开展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和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2019年首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申报已启动,计划全年认定1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速推动1250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按计划,到2022年,我市将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8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6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