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渝工匠”:“石头御医”陈卉丽

21.04.2016  12:28

    工匠名片

    陈卉丽:女,51岁,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

    推荐理由:全程参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是国内石质文物修复行业里凤毛麟角的技术人才。

    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吗?给文物“体检”也离不了“望闻问切”——通过看气色、闻气味、问病症、拿手摸,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

    总结出这种“四诊法”的,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人称“石头御医”。

    外行变专家

    走上文物修复这条路,对陈卉丽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

    说偶然,是因为她最初学的专业是纺织,1995年为了与丈夫团聚,从四川广汉针织总厂调到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成了一名文物监测员。

    说必然,是因为她丈夫是文物保护管理专家,耳濡目染,悟性自然比别人高些。

    尽管如此,1997年当陈卉丽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时,还是遭遇了不少质疑。

    石质文物修复复杂,不仅要了解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石刻、色彩等实用技术,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先跟师傅看3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最后才能独立修复。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技术越来越娴熟。到2000年左右,她已可以独当一面。

    不仅如此,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卉丽还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则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则是采用手轻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四诊法’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陈卉丽的同事刘敏回忆,在千手观音病害的调查过程中,陈卉丽用“四诊法”诊疗的千手观音病害情况,与后来用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她这种‘一手准’的本事曾让不少业内人士折服。

    也因此,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上马,大家一致认为,陈卉丽“非上不可”!

    “一战成名

    陈卉丽团队负责的是石质本体修复。

    千手观音雕像建于宋代,雕像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因规模大、手数量多、形态复杂,堪称“国宝中的国宝”。不过,数百年风霜让它出现了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等34处病害,“病入膏肓”。

    修复中,雕像加固剂的选择让陈卉丽费了不少功夫。

    千手观音雕像加固剂原定的浓度是5%。但修复启动后,陈卉丽发现这种浓度的加固剂效果并不好。

    陈卉丽仔细勘察发现,因为石质风化程度差异,这种北方常用的加固剂浓度并不适应南方的高温高湿环境。她决定自制加固剂。她和同事开始调配材料在崖壁上反复试验,这项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前前后后用了10多种材料。“2010年,我们用专业仪器诊断自制加固剂成效显著的时候,大家顿时觉得心里卸下了一块大石。

    残缺石质补型同样困难。石像修复是个细致活,有时清理巴掌大小的水垢,也要近两个小时。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残缺440处,许多手指都需要技术人员加固补型10次以上。

    比如修复一个弯曲180度食指,要先在残缺的手指上钻小眼,再把经处理成180度的竹签插入做支撑,然后把同质的石材粉与加固剂配制为砂浆,补型出原有模样的手指、指甲,再用手术刀进行修型,最后打磨光滑。每个手指头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比人类断肢再植的时间还长。

    作为组长,陈卉丽一直忙碌在修复现场。拿起手术刀、推动注射剂、转动钳子……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像拯救患者的医生一样。有时一天站七八个小时,不说话,嘴巴都憋出苦味了。

    2015年6月13日,“闭关”修复近八年的千手观音以金光灿烂的面容重现在世人面前,顺利通过了专家们的验收。

    陈卉丽“一战成名”。此后,她应邀参与了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甘肃榆林窟壁画、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本市潼南大佛等多项文物的修复。(重庆日报 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