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封信,这位老师决定资助一对双胞胎,这一帮就是15年!
“文老师,今天又来看这些孩子呀?”
7月31日,老文又驾驶着满载新旧衣物的面包车,行驶在巴南大大小小的村镇上。30年前的一封信,如今依旧在老文的脑海里回荡。“文老师,怎么办?我实在是无力养育这两个孩子了……”
因为一封信,资助双胞胎15年
老文真名叫文马达,如今是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当地出了名的扶贫落实者之一。而他的扶贫路,是因30多年前一封学生家长的求助信开始。
“文老师,我实在是无力承担这个家庭的责任了,家里的两个小孩能不能麻烦你关照一下……”看完这封信,文马达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辛酸。
当文马达带上家人赶去学生家时,眼前的情况,让他明白了为何会有这样一封信。
一间破旧的房子,内外都是毛砖坯,墙上的几个洞算是门窗,地上高低不平的土面有些一个个“水凼凼”,墙角放着一张床,一个破架子上面铺着已经烂了几个大洞的竹席,四处露出垫床的谷草……更让文马达难过的是,墙边站着的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姐妹,破旧的衣服,手和脸显得有些脏,但双眼却都有遮不住的水灵和机灵,生活尚且吃不饱,这样的条件难道还能读书吗?
“我记得当时文老师突然沉默了。”如今早已长大的双胞胎姐妹依旧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文老师在和家人商量后,一家人都选择了帮助我们。”
从此,文马达也便开始了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对这家双胞胎姐妹的长达15年的扶贫济困之路。
当遇到转折怎么办?
“文老师开始自费承担起了我和姐姐当时读书的学杂费,每学期开学前准时送到。”与此同时,双胞胎中的妹妹回忆,文马达当时还不定期资助自己家里各种物资,包括家具、电器、衣物等。
妹妹说,那时候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文老师面带微笑,为自己送去新衣服、新书包时的场景了。
作为老师,文马达知道,资助的物资对于一个家庭只是杯水车薪,要看得更长远,那就是对两个孩子的精神扶助,要精神脱贫。
为此,文马达鼓励两姐妹种植蔬菜创收,并买了一些不同季节的良种蔬菜种子送去,顺便传述一些种植注意事项。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种植的蔬菜产生了较好的收益,生活也慢慢得到改观,双胞胎姐妹的家庭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希望。
然而人生总是在面临选择。资助双胞胎姐妹12年的时候,文马达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选择。那一年,两个孩子都初中毕业,若弃学务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时家庭的经济状况,若是继续读书,前途可期,但经济开销增大。
“那个时候,我和姐姐都劝文老师让我们回家务农,我们可以回去帮助家里,而且文老师的女儿那年也即将读大学,文老师的妻子又遭遇下岗,收入减少,他们一家的经济压力也很大。”然而,文马达却告诉她们俩,其一家人依旧选择继续资助两姐妹。姐姐被弄到了原重庆市巴县卫生学校学护理专业,妹妹去到了原重庆机械技工学校学数控与加工专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两姐妹最终优秀毕业,姐姐当了护士,妹妹企业小领班。
“曾经的日子是苦的,然而却又是温暖的,文老师一直在资金和精神上保护我们。现在只要是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给文老师打电话,非常想念他陪伴养育我们的那段时光。”
文马达说,自己最开心的是,就是俩孩子领到第一份工资时,就给他和老婆各充值了100元的电话费,“曾经双胞胎姐妹那个贫困的一家4口人,孩子们都结婚成家,如今已经变成了幸福的三家9口了!”
结束?退休了依然延续
大家都说,帮完了双胞胎,老文也该松口气了,但恰恰相反,老文反而开始了对更多的地方,更多孩子的帮助,除了自费,还会号召亲戚朋友将一些闲置的衣物棉被给自己,然后开着自己的面包车,亲自送到巴南大大小小的一些村里,给需要的孩子们。
前两年,老文退休了,也不闲着,对于帮助人,老文总爱说,“我来!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
去年暑期,文马达在避暑时偶遇一对夫妇,丈夫姓刘,是个木匠,妻子主要在家照顾孩子,家里有多个小孩,生活非常拮据。想到家里那么多小孩,一年到头买衣服都要花不少钱。于是文马达通过亲戚朋友的捐赠,收集了100多套新旧衣物分批送到刘木匠家。
还有一次野钓时,文马达认识了一位村民,听说她长期肚子痛,吃不下饭。文马达老婆觉得与她的胃病相似,就把随身带的胃病药给了她一些,结果那位村民吃了效果很好。后来文马达又专门买了些药送去,临走时,那位村民心里感动,为此专门装了一大袋红薯送给文马达。
发生在文马达身上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文马达经常说:“扶贫济困,我们一直在路上,也需要一起努力,把温暖送给这些需要的孩子们。”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皓 通讯员 宋文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