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天”“小火车”……红岩村的孩子们是这样度过童年的
风正巴渝公众号消息,重庆是一方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强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是重庆开展主题教育生动的教材。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聆听,曾经生活在重庆红岩村的革命后代们的故事。
革命后代温暖的家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照片中,邓颖超怀抱着一个小男孩,两人笑得分外开心,让人看过以后不禁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这个小男孩就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荣高棠、管平夫妇的大儿子——荣伟民,而这张照片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邓颖超与“小乐天”荣伟民
荣伟民只有几个月大时便随父母来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生活,由于长得活泼可爱又乖巧,故深得同志们的喜欢,是大家的“开心果”。因为荣伟民非常爱笑,时任南方局领导人的周恩来便开玩笑说他是个乐天派,就管小伟民叫“小乐天”,管邓颖超叫“大乐天”,称自己为“赛乐天”。有一次当“小乐天”跑到大门口迎接邓颖超时,正好被路过的工作人员看到,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周恩来看到两个“乐天”乐哈哈的照片后,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从此“小乐天”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周恩来所作《提双乐天图》
当年在办事处里,像“小乐天”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和父母一起挤住在办事处一幢三层高的筒子楼内。这幢楼房里,除了工作人员,还住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领导同志,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孩子们的哭闹常常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为了解决同志们的后顾之忧,1942年春,在邓颖超的提议下,大家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办了个托儿互助组,由妈妈们轮流看管和照顾孩子。后来互助组的孩子越来越多,办事处就在楼外三四百米的几间小平房里办起了托儿所,并安排了专职人员过来工作。托儿所虽然办起来了,但没有固定的办托经费,孩子们常因缺少玩具而哭闹,这可怎么办呢?得知这一情况,心系托儿所的邓颖超动员办事处的同志们一起动手制作了各种玩具,有手枪、冲锋枪、大小卡车、布娃娃、毽子和各种叠纸……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两种玩具,玩得更开心了!
邓颖超与红岩村托儿所的儿童们
在红岩村托儿所里的30多个孩子,每人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绰号,除了“小乐天”以外,还有“小乐妹”“小火车”“小飞机”“鸡蛋”“灯泡”等等。
南方局经济组组长许涤新和方卓芬的儿子许嘉陵,绰号“小火车”,由于患上了“脊椎骨结核”,只能穿着石膏背心整天躺在床上。病重的“小火车”每天都需要服用当时非常昂贵的鱼肝油,这下可把清贫的许涤新夫妇给难住了。虽然手里掌握着百万经费,许涤新却是一个非常严于律己的人,从不挪用一分一毫。“小火车”急需的鱼肝油总是得不到保障,许涤新只能暗自着急。一天,夫妇俩正在为孩子的病情苦恼,被前来看望“小火车”的周恩来、邓颖超看到了。周恩来一面开导许涤新夫妇不要担心,安心照顾孩子,一面则嘱咐邓颖超把友人赠予的两瓶高浓度鱼肝油送给了“小火车”,这让许涤新夫妇感动不已。
方卓芬与儿子“小火车”许嘉陵
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牵挂着红岩村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将孩子们视如己出,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周全,因此,红岩村的孩子亲切地称他们为“周伯伯”“邓妈妈”。革命后代们也没有辜负周恩来夫妇的期望,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们逐渐从一朵朵稚嫩的小花,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标题:“小乐天”“小火车”……红岩村的孩子们是这样度过童年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