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暑假练摊卖卤菜 每天还要开总结会
苏航(左)和陈尚魁(右)和小伙伴一起练摊
“好吃的卤菜,鸡脚、鸡腿还有鸭翅,叔叔、阿姨,过来看看嘛……”7日傍晚5时许,苏杭、陈尚魁又出来“练摊儿”了。
苏杭和陈尚魁是鲁能巴蜀小学5年级的学生,同住在一个小区,平时总在一块玩儿。从7月底开始,两人开始出来“练摊儿”,虽然中间波折不断,但日营业额却在不断总结中持续走高。
第一天就遇打击
7日下午,一走进陈尚魁家里,就闻到一股浓郁的卤料香味。陈尚魁神秘地指引我们到厨房,指着一口大锅说:“这是今天的一部分卤菜,已经卤好,正泡着,进味了。”
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张他们自制的“广告牌”:“小学生卖卤菜,卤鸡翅2元,卤鸭脚2元……可微信付款哟!”
这张广告牌出自两人的同学,最开始出摊的时候,一共有5个小伙伴。但现在,只有苏杭和陈尚魁还在坚持。
最开始提议“练摊”体验生活的,是苏杭的妈妈。把任务交给孩子,大人们并没有过多插手,苏杭同意了妈妈的建议,叫上小伙伴,买了两斤西米,还有红糖,第一天,在家里熬了一大桶西米露,兴致勃勃地就抬出去了。
谁知道第一天,几个孩子就遭遇了打击。“我们选择的那个位置,旁边就是一个专门卖冷饮的地方。”原本定价5元的西米露,在两个多小时的练摊时段里,直降到了3元。
转向经营卖卤菜
“回来就有点丧气。”苏杭说,直到第二天中午,他接到了陈尚魁的电话。
“第一天确实有点受打击。”陈尚魁说,当时,他就在想如何“转向经营”。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自家老爸的卤菜手艺,回来就和父母商量,不如转向卖卤菜。
对于陈尚魁的这个建议,陈爸爸挺支持,他有健康证,在暑假里为了锻炼孩子,他觉得未尝不可。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每天的材料都是现买现做。虽然自己的主要工作是销售,但陈尚魁也跟着爸爸一起处理食材,学到了不少小技巧,“比如材料卤好了,不是说就直接拿出去卖,还要炒糖色,如何把握火候也是个技术活。”
出乎两人意料的是,卤菜的销路特别好,第一次卖了近一个小时,到后来,原材料的数量持续增加,每天十多斤的食材,有时候20多分钟就售罄。
买卤菜还可以微信和支付宝付款
每 天都要总结经验
小区的陈婆婆说:“一开始吧,我们是抱着支持这两个孩子的念头来的,一尝,觉得味道确实不错。”现在,苏杭和陈尚魁的“小学生卤菜”在小区里颇有名气,有时候,还没走出小区大门,两人就被围在中庭,卤菜很快卖了一大半。
卤菜的热销让两个小伙伴颇为自豪。每天收摊后,两个人都会端着空盆回家算账,并总结得失。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在附近公园的夜市摆摊,被城管发现,虽然小紧张了一下,但是几个小伙伴尝试与对方交流,最后,城管在旁边给几个孩子另外找了一个地方。
经常碰到拿着整钞无法找开的情况,苏杭和陈尚魁一商量,干脆弄了个支付宝支付,同时将陈爸爸的微信号也打印出来,几种支付方式同时使用。
“我觉得进步最大的就是数学,因为每天都要算账。”按照他们和陈爸爸的约定,每天的营业结束,要将成本这些算好返还给家长,剩下的才是他们的利润。从第一天37元的营业额,到昨天,他们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90元。
孩子们练摊用的卤菜
胆子大了不少
陈爸爸说,让孩子来摆摊,主要是想让他们体验钱是咋挣的,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同时也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个感兴趣。陈爸爸说:“每天生意这么好,孩子们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上来了。”
通过这几天的实践,陈爸爸明显地发现孩子胆子大了很多,学会与人交流了。而且,每天晚上计算成本收益,孩子的算术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卖卤菜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锻炼。”
天台岗小学花园校区老师张世力说,首先要肯定这件事的积极一面,它不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些实践比书本上生硬的知识更重要,适当培养一些经济意识也不错。
但家长要做好引导,比如事先应该有个活动方案,“练摊”的目的是什么?挣来的钱怎么办?要让这种活动更有意义。
同时,家长要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年纪较小的孩子应该在家长陪同和监管下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孩子暑期安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梁滢 摄影 许恢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