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奔小康 巫溪石锣村民凿“天路”办“银行”
新华网重庆10月13日电(李海岚)1932年,红三军分两路抵达川陕鄂交汇处,跨越鸡心岭界梁子进入巫溪县。10月11日至1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循着红军的足迹来到巫溪,追溯长征历史,探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巫溪县通城镇长红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新华网 李海岚 摄
巫溪县通城镇长红村“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标语墙,至今保存完好。新华网 李海岚 摄
红军在巫溪通城的标语保留至今
“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在巫溪县通城镇长红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的土墙上,采访团看见了仍然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
八十多年前,在通城原大兴村张团总家张家大院老屋墙上,红三军政治部精心书写了两幅标语:“分配土豪的粮食和衣服给穷人”、“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其中一幅未能得到完好保护已被损毁,采访团看见的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至今留在当年的土墙之上。
在通城乡,红军的作为正如他们留下的标语一样——打富济贫。“红军捉住了准备逃走的土豪陈德茂,将其带走,并将携带的装有高利贷票据和地契的木箱当场焚毁”,巫溪县委党史研究主任邵碧清讲述,红军还没收地主的不义财物,分给当地穷苦老百姓。
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村民修的公路。新华网发(冉春轩 摄)
要致富先修路
石锣村民悬崖上凿“天路”
10月11日,采访团乘车驶进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当车辆行驶在“挂”在悬崖上的公路时,我们难以想象,这竟然是石锣村民用锄头一段一段凿出来的。
石锣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落差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外人看来是一个仙气缥缈的宝地,可甘苦自知,石锣人祖祖辈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修一条连通外界的公路。
1999年,石锣村民用锄头、撮箕、石磙这些最原始的工具,靠肩挑背磨,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1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实现了石锣人祖祖辈辈通车的愿望。
这条公路,国家当年仅支持了30万元爆破物资费用。当时石锣村 800多名村民,人均集资100元、义务投劳145个工日。
在山上,他们每天饿了就烧堆火,饿了就埋几个红苕烤熟充饥,渴了就接山上的泉水喝,没有压路机就用手拽着8000斤重的石磙碾压路面……
如今,这条公路在石锣村民的精心养护下,保护的十分完好。在实现石锣村民通路愿望的同时,这条盘山公路也承载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村民李仁术家的羊群。新华网发(冉春轩 摄)
巫溪县石锣村资金互助社,村民正在借款,准备扩大山羊养殖规模。新华网 李元元 摄
发展产业无资金
村民自办“小银行”
“现在家里有成年山羊70只,随时都能出手,每只可以卖500元。”11日在石锣村的资金互助社,采访团遇到了前来借款的村民。他打算在这里贷款再买80只小山羊,20头种猪。“等这些羊和猪卖了钱,我再来贷款,这样我家的养殖规模就会越来越大。”该村民说。
在石锣村,这样的资金互助社真正起到了助农脱贫的“及时雨”作用。据了解,石锣村社区资金互助社鼓励农户入社,社员每年认缴100元即可获得4000元的贷款额度。半年还息一次,一年内还清,来年可继续贷款。借款对象主要照顾具有一定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借款大部分用于解决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子女上学等难题。
以前石锣村民要借款还得走上五六十公里的路,“现在村民借、还款均可以在村内完成,而且还能节省借款成本,简化借款程序。”石锣村书记匡后明向采访团介绍,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扶贫资金和农户闲散资金。农户从资金互助社借款作为启动资金,赚到钱后又将闲散资金存入资金互助社,以此形成村民互助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石锣村社区资金互助社共有入社农户167户,其中贫困户58户,贫困户入社率达85%。互助资金总额111.3万元,滚动放贷500余万元。目前,社员们已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山羊养殖3000只、种植核桃2400亩和中药材300亩,改造危房30栋。
“路通了,资金也有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临别前,石锣村书记匡后明说到,往后的石锣村定将成为巫溪富饶而美丽的世外桃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