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小田溪墓群 揭开巴国历史面纱
重庆考古微信公众号消息,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群是三峡重庆库区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处重点项目。墓群位于白涛镇的乌江左岸山坡地上。从1972年发现至今,先后开展过多次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发掘大批巴文化墓葬,出土14件(套)错金编钟、“廿六年”铭文戈等大批战国时期珍贵文物,被认为是巴人王陵区。
2002年开展的发掘工作是规模最大也是收获最丰富的一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竖穴土坑墓葬13座,出土铜、玉、陶、石、骨、漆、木、金等珍贵文物350余件。发掘的战国墓葬时代多属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在三峡地区的战国时期巴文化墓地中属于一处规模巨大,规划有序的高等级贵族墓地。
▲ 考古发掘现场
小田溪墓群发掘出土的随葬品大部分为铜器,其次有玉器、陶器等。铜器以兵器为主,还包括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等,除了在其他巴人墓群中常见的器物以外,还有部分异常罕见的器物发现。10号墓出土了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通体长28、宽16.8、高29厘米,整体形似水鸟,鸭蹼,身体肥大,短平尾,细颈,头部造型怪异,头小而阔,有两个大耳,嘴上有喙,头顶有冠,器物空腔薄壁,除嘴上有孔外均封闭,器物集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于一身,通体饰细密的羽纹,羽纹上还残留有孔雀石镶嵌,现命名为“战国青铜鸟形尊”,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15号墓出土了一件左手握蛇身状的带钩,造型殊为奇特。20号墓为双人合葬墓,出土了一件贴金刻花剑鞘短剑,制作十分精致,极具美观。
▲ 青铜鸟形尊
▲ 贴金刻花剑鞘短剑
▲ 虎纽錞于
小田溪墓群中最为重要的为12号墓,墓室长7.9米,宽6.1米,残深0.9~1.4米,是三峡地区发掘的最大规模巴文化墓葬之一,从残存板灰痕迹判断为一棺一椁。均为木板构筑,已经朽成黑灰。椁室长5.3、宽3.65、高1米,棺长3.2、宽0.8、高0.7米。12号墓随葬品非常丰富,出土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骨角器、陶器等共计158件,铜器种类齐全,兵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等均有发现。其中两柄玉具剑长60~63厘米,玉具剑饰多达四至五个(首、箍、珥、璏、珌),不仅为巴文化墓葬仅见,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西汉皇帝以玉具剑作为贵重礼物赏赐匈奴的例子,这两件玉具剑应该是秦汉王朝馈赠巴族首领的礼物。乐器中錞于、钲、甬钟等制作精美,部分乐器表面都有巴蜀图语,錞于的虎钮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现命名为“虎纽錞于”,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还发现有一组由璧、璜、佩、串饰、龙形佩等制作精致的玉饰物组成的玉组佩随葬,根据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的考古发现,应该是诸侯国君或国君夫人所有,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巴人并没有使用玉器的传统,玉组佩很可能同玉具剑一样,同样是秦汉王朝对西南“羁縻”酋长的封赏之物。这些高等级随葬品的发现表明墓主很可能为巴人最高等级贵族。
▲ 双龙玉佩
▲ 玉觽
▲ 玉璜
▲ 玉具剑首
▲ 玉环
▲ 玉具剑珌
根据最新的研究,小田溪墓群基本没有发现战国时期文化层,也没有发现当时巴人居住活动遗存,遗迹类型单一,大型墓葬比例很高,随葬品十分丰富,外来文化因素器物比例较高。这表明墓主身份尊贵,并非一般部族成员就近埋葬,而是在其活动范围较远的区域专门选择墓地,综合墓地时代和所处位置来看,应该是在秦人统治区域内设立的巴人贵族墓地,在西汉早中期就已经废弃不再使用。小田溪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浓厚的巴文化特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巴人历史文化载体,为巴渝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原标题:述说巴人古迹之小田溪墓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