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就中国梦:坚守和离开都是为了学生
因为对教师岗位的热爱,患上不可逆耳聋的周娟戴上助听器,坚守三尺讲台;担心听力残疾影响教学效果,周娟又放弃正常教师的职务,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8年来,她手把手地教出残疾学生近百名。今年五一前夕,周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说起自己的学生,周娟总在不经意间露出笑容。这样的笑容,很容易让人忽略她经历过的磨难和艰辛。
1994年,周娟回到曾经的母校—梁平县明达镇农村小学,成为了该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她热爱教师工作,对孩子们也格外上心——她总会在学校备上一些干净的衣服,递给走了山路、满身泥浆的学生;有孩子上学路上扭伤了脚,她干脆背着娃娃上下学。几年工作干下来,周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2004年5月中旬,周娟突然感到耳鸣。当时,正好临近期末考试,周娟不愿耽误给学生复习的时间,一直不肯请假到医院就医。直到放暑假,她才来到西南医院问诊,却被告知患上双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而且错过了病发后一个月的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了不可逆耳聋。
耳聋并未让周娟耽误一天工作。开学时,周娟花了一万多元买来助听器,又站上了讲台。即便戴上助听器,周娟的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70%,为了听清每一位学生发言,她悄悄把助听器的音量调大。这样做,虽然能够听清最后一排学生说话,但前排孩子发言时,助听器里就会传来刺耳的声音。
在正常的教学岗位苦撑了4年后,周娟发现自己的听力还在持续下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曾经普通话十分标准的她,已经开始平翘舌不分。
“我再撑下去,会害了学生。”周娟尽管无比热爱这个的岗位,但选择坚守和离开,都是因为学生。
2008年的秋天,周娟被调到梁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担任特教老师。这里的孩子,一部分是聋哑人,一部分患智障。身体的缺陷,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正常孩子相比有天壤之别。
“一个拼音,正常孩子读几遍就会了,但教聋哑孩子,要做舌操、摆口型、摸声带,往往要教上几百遍甚至一整天,但第二天又忘了。”这样的工作,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但是每当一个残疾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幸福感和成就感就会让周娟忘记所有的枯燥和艰辛。
在学校值夜班时,为了每隔两小时起床给住校学生盖被子,周娟一直保持握着手机睡觉的习惯。这样,手机的震动能叫醒她,却不会吵醒熟睡的学生。
曾经,周娟有机会调离特教学校,到残联机关“坐办公室”。但刚去了一个月,周娟就不断地接到学生和家长的电话,他们舍不得周老师走。周娟思来想去,下定了决心:“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回来。”
一个月后,孩子们在教室里又见到了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