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外抓就业内抓产业”脱贫路线图
孙林(左)在田间查看紫山药的长势。 记者 彭瑜 摄
对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桑柘镇东风村扶贫“第一书记”孙林来说,这几天,村里有两个好消息:一是贫困户豆长林父子在北京打工月收入共计达到11000多元;二是贫困户金定波又卖了一窝仔猪,10000余元收入又到手了。
“思路对了,脱贫就不远了。”10月19日,东风村老支部书记任永康告诉记者,孙林提出的“外抓就业、内抓产业”的脱贫路线图,让贫困户有了越线脱贫的希望。
东风村有302户1200人,其中贫困户有59户184人。全村地势“两山夹一沟”,坡地多、平地少,进村道路不通畅,每年有600多人外出务工。去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
“不要被困难吓倒了!”孙林是桑柘镇副镇长,来此担任“第一书记”前,对东风村的情况非常熟悉。第一次见面会上,他就给党员群众打气,“我们与场镇相距只有5公里,村里有四五个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这都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势。”
孙林认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但要等道路、水池建好后再发展产业,就太慢了。他与村支两委一班人提出了“长短结合”的脱贫措施:依托东风村在外的成功人士,带动贫困户就业,短期实现劳务脱贫;同时,从长期着手,在村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夯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
“村民豆小江在北京有一家搬家公司,有47台搬家车;一组的任玉兵在新疆开餐馆,办起了连锁店;肖光广在重庆主城做建筑,需要劳务工……”孙林将东风村在外成功人士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今年春节期间,这些成功人士都回到了村里,孙林就同他们谈起了脱贫攻坚的事,“你们在外解决贫困户的就业,我们在家搞好道路、水池建设,发展产业。”
村民豆长林的妻子身体不好,女儿读高中。今年,儿子职校毕业后,父子俩就去了豆小江的搬家公司。豆长林当搬运工每月可挣3000元,儿子拿到驾照后,工资加上补助每月有8000元收入。豆长林说,今年有望脱贫。
据统计,东风村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带动了全村450人就业,其中贫困家庭成员127人,全村今年劳务收入预计将达到135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孙林又为村里争取到950万元资金,推进了17公里村级公路的硬化、3公里通达路的建设、17公里便道的完善;建起了4个蓄水池,完成了2个居民点管网铺设,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现在,孙林与村组干部一道,正引导村民发展榨菜、紫山药产业。
贫困户宁相锦中年得子,60多岁了,儿子才上大学。他说,现在正是花钱的时候,自己却没体力再外出打工,多亏村里引导发展产业,种了两亩榨菜,每年纯收入有2000余元,然后又在村里修路、建水池的工地上干活,每天有80元工资,基本解决了家庭开支问题。
“路一通了,脱贫致富就有指望了。”金定波原本住在山上,他早就想养猪挣钱,就因为道路不通,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现在,金定波一家搬到了公路边,终于有条件养猪了,他贷款3万元,养了60多头生猪、8头母猪,还种了15亩烤烟,“今年保证还清贷款,脱贫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