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重庆2016年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面临的环境可能更复杂,困难可能更大,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但从全局看、从中长期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三个怎么看
● 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更为突出,也要看到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积聚;
● 既要看到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变数增多,也要看到经济转型升级态势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 既要看到破瓶颈、补短板、防风险任务繁重,也要看到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的机遇也不少。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降企业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把握好六个重要问题
1.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
着眼新常态新要求,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加注重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
2.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深入领会“五大发展”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辩证统一关系,不断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3.深化和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紧紧扭住战略实施中的关键之处和薄弱环节,在深化和拓展上下功夫。着眼于彰显特色、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着力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各功能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功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市重点区域板块开放与建设,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推动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4.着力加强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围绕需求结构变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集聚,减少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
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中谋划自身发展,以改革的思路、统筹的办法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加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和地区的互利合作,重点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对接上下功夫,促进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
6.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遵循市场规律谋事办事,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法治诚信的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全面正确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多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活动,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扎实抓好9项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来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眼补齐短板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把资源要素从无效供给中释放出来,尤其要坚持标准,积极稳妥处理“僵尸企业”,消除“空壳公司”;
切实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
减轻实体经济负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在要素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有效解决物流成本偏高问题;
积极调整需求结构、释放新需求,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发力。
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新机制,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发展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强化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全市统筹,集中布局创新资源,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和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
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多层次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创新中心,与众创空间等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着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平台、创新要素的开放共享,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坚持关键突破带全局,坚持结果导向求实效,力求在标志性、牵引性的重点改革任务上取得突破;
抢抓国家开放发展机遇,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强化“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最大内需潜能。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把全市、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建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坚持以人为核心谋划和推进城市发展;
切实做好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着力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注重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5.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按照“五个坚持”原则,做好整体民生工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继续滚动实施好重点民生实事,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再谋划和部署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实事;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农村校点布局,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考录取率;
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分级诊疗,有序推进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和药品价格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办医;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倒计时安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60万人脱贫任务。
6.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持对暴力恐怖活动、邪教组织等严打高压态势;
继续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落实好干部下访接待,解决好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等信访突出问题;
全面推进社会面、重点行业和人员、城乡社区、信息网络等防控网建设,严厉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煤矿化工、烟花爆竹、学校医院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场所安全监管;
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用好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等高效平台,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
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的底线要求,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筑牢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着力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培育环保节能产业,增加绿色供给,鼓励绿色消费;
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切实管控好各类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审慎推出各类金融产品,坚决遏制非法集资等行为;
实时监测房地产投融资风险,科学调控土地供应,预防房地产市场出现新的供求失衡;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和风险预警。
9.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解放思想,在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在破解难题和开拓创新中不断前进。
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