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城巷里的中秋节 请回老居民摆老龙门阵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昨(21)晚,山城巷中段亮起了节日的灯火,年过七旬的重庆著名评书艺术家曾令弟先生穿着长衫,给山城巷的老街坊来了段经典的四川评书。
△老巷子里的聚会
三五张八仙桌,几把老竹椅和老街特有的长条板凳,迎来了久违的山城巷老居民。这些老居民大多年逾花甲,山城巷房屋征收以来,他们开始陆续搬离这条土生土长的老巷,最长的已近两年。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山城巷建设投资运营方把部分老居民请回老巷,品茶叙旧,也请他们谈谈对未来山城巷的期待。听着评书,摆着老龙门阵,俯仰之间,笑声在长江边这条巷子里久久回荡。
△老巷里的古筝表演
步道火锅老东家:看门板点菜不是高调
“老牟好,好久没见了,你搬到哪儿了?”“我搬到储奇门花街子旁边去了。”……68岁的牟登云昨晚很早就来到山城巷,看到许久没见的老街坊,牟登云匆忙跑上去,握手、递烟、叙旧,嘴里的话说不完。
△牟登云(左)迫不及待的和老朋友聊天
“啷个不熟嘛!我在这儿出生长大,住在仁爱堂17号,后来的山城巷44号。”牟登云20岁离开山城巷外出工作,55岁退休又回到了这里。
△山城步道火锅的老东家
牟登云是这条巷子上的“红人”,因为退休回来后他成了巷子中段山城步道火锅的老东家。近几年,随着山城巷走红,山城步道火锅成了不少外地游客的打卡地,网上评论铺天盖地。
“就在过道上摆两张桌子。不提前几天预定吃不到。”“老板脾气不好,没有菜单,都是看门点菜。”“边吃火锅,边看步道外的长江风景,美惨了。”……这些都是关于山城步道火锅的传说。
面对记者这些疑问,牟登云眼睛瞪得溜圆,扯高了嗓门,“小伙子,我给你说,不是那样的。看门点菜并不是老板脾气不好高调。”牟登云说,价格写在门板上大家都看得到,公开公道,童叟无欺撒。话音刚落,旁边几个听龙门阵的老街坊笑了。
△曾经的山城步道火锅门板菜单
不过牟登云笑着告诉记者,过道加屋里还是摆了五张桌子,来吃火锅自然要提前预定。“除了江景好,这儿主要是价格便宜,味道确实也还不错,很多人专门打车跑起来。”
“火锅店是从我哥哥手里接过来的。”牟登云说,兄妹几个都和火锅店结缘,最先妹妹在川道拐开店,搬到这里后哥哥接手。“在这里都开了近30年,我退休回山城巷后,和儿子又一起接过来继续开店。”
△老居民发言
老居民最爱聊:原来这片不叫山城巷
山城步道火锅最后的东家是牟登云的侄女,牟登云说,网络带火了这条巷子,也带红了摆在过道上的火锅店。“前年底房屋征收后,侄女搬去南坪了,店名不变,还是山城步道火锅。”
爱摆龙门阵是这条老巷老街坊的特点,看着记者和牟登云聊得兴起,70岁的黄国甫忍不住给记者介绍这条街的历史。
△山城巷老照片
“我妈曾经就住在这间屋。”黄国甫指着厚庐旁边的一间平房说,自己在这里出生。“不过我要纠正你们一个错误,原来这条巷子不叫山城巷,叫仁爱堂,下半段叫天灯街,中间穿过去是体心堂。”
△厚庐 资料图 毕克勤 摄
73岁的曾婆婆说,曾经仁爱堂是外国人开得医院,地盘很大,所以这一片就叫仁爱堂。“仁爱堂医院当时特别出名,去看病的病人很多,他还记得当时医院2楼养了很多狗,供医生做解剖实验用,3楼每周末会为医生举行舞会。”
△山城巷南纪门入口处 毕克勤摄
“后来仁爱堂改造成了中医学校,70年代后这条巷子改名山城巷,仁爱堂承担教堂的功能好像是90年代初的事情。”曾婆婆说,这片曾经很繁华,挨着长江边上的南纪门菜码头,很多船工、挑水工、商人都会从这里经过。巷子里的“厚庐”、有很多精美灰塑的体心堂42号建筑都是当时大户人间的房子,附近还有不少当年的慈善机构。
△巷子的行人
未来山城巷:两年后竣工2/3以上建筑保留
山城巷搬离的居民有200户左右,昨晚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向住得近的30余户老居民发出了邀请。
“中秋节到了,请他们回来叙叙旧,主要还是向他们介绍山城巷未来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未来山城巷的期待,从这些老街坊身上挖掘出更多的山城巷故事。”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山城巷修缮改造工作从上月起正式实施,整个修缮改造时间为两年。
△山城巷效果图
山城巷的建筑会不会拆?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山城巷总共涉及面积2万方,除了小部分危房,三分之二以上的建筑都会保留,尤其是巷子里的风貌建筑,要全部保留下来。另外不到三分之一建筑要根据既有特点进行改造。“有些建筑目前漏水和建筑构件损毁严重,我们都要进行修补。”
△山城巷效果图
未来的山城巷又会是什么样子?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山城巷的街巷肌理不变,天灯街将要恢复。上述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山城巷招商已启动,街巷内还将布局民宿精品酒店、创意书店、山城美食和民俗等。“比如以后游客可以在里面体验老重庆文化,享受老重庆生活,品尝地道的重庆美食。”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城巷修缮改造过程中不像十八梯一样会封闭施工,“除了部分建筑修缮会封闭以外,我们会加强安全措施,整个山城巷不会封闭施工。”
“我希望两年后,在山城巷里面,我们的老街坊也可以摆上八仙桌,沏上几壶茶,给我们来往的游客讲山城巷的故事。”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图 部分图片毕克勤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