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步道品牌效应初显 到2022年总长度将达到353公里
三月三日,不少外地游客在第三步道“打卡”。当日,我市主城春光明媚,大量市民外出踏青赏花。记者 崔力 摄
重庆日报消息,爬坡上坎不仅是重庆人的日常生活,也是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计划到2022年左右,建设打造17条总长度约为353公里的高品质山城步道,叫响“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高品质山城步道具体怎么建?让我们听听有关部门和专家怎么说。
2022年主城区山城步道将串联成网
3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住房城乡建委获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我市正在按照《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计划到2022年左右,建设打造17条总长度约为353公里的高品质山城步道,叫响“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今年,我市将在完善步行出行功能、公交系统接驳、配套服务设施等基本功能上,分别挖掘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特色功能,打造重庆独有的山城步道;还将编制3种类型步道的规划导则和建设标准,2019年开工建设半山崖线步道等山城步道示范项目,以及两江三桥步道、歌乐山步道等多条高品质山城步道。
以曾家岩临崖步道为例,该步道全长约1.3公里,从渝中区上清寺特园至巴渝文化馆(原戴笠公馆),以临崖观江为主题,拟打造成为城市山地临崖生态休闲漫步道。其建设内容包括:提升现有步道空间品质,并新建部分步道以形成完整通畅的游览路径;完善标识、厕所等配套设施;增加景观眺望点,加强绿化;优化节点空间。在引导游客集散和参观的同时,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再如两江三桥步道,全长10.8公里,“一环三段”,以彰显国际化现代城市中心风貌为主题,依托两江三桥,串联江北段、渝中段、南岸段共3段步行线路。重点优化朝天门大桥、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的步行功能并在桥头布局升降电梯,强化桥梁与滨江步道的步行联系,形成连续便捷舒适的步行观光环线。
预计在2022年,主城区的山城步道将串联成网,仅渝中区一地,2022年将建成共约42公里的山城步道。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梅
借鉴香港经验 用多种步道消化城市高差
“步道,不一定就是露天的阶梯,它应该是多种形态、多种形式的。”王梅说。
因为特殊的地理特点,天生就决定了重庆可以拥有上天入地的多样交通形式。重庆的步道也是一样,可以在地面、地下、空中,也可以在室内、室外,甚至半室内半室外,还可以附着在建筑上,甚至可以从建筑内部穿过。
“目前,重庆的步道体系还不健全,很多地方被阻断,人们只有绕行。其中,既有‘断头路’,也有断点。”王梅说,“断头路”处理起来相对简单,接上就行,但断点的地方处理起来就复杂得多。
如渝中半岛,北面为崖,南面为坡。“洪崖洞就在北面的崖上,这个地方的上下高差约50米,上面是渝中区的城市道路,下面是滨江路。看上去不远,但人却下不去。”王梅说。
再如南岸区,从南山到滨江路是一面坡地。现在从海棠溪新街到滨江路缺乏步道,人们从海新街社区走到滨江路要绕行几公里,但如果有步道,只需步行几百米即可到达,而且沿线绿化又好,还能看江景,将是条非常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都是断点,需要打通。”王梅建议,属于崖的地方,可以增加电梯等垂直交通,打通步行体系;属于坡的地方,需要增加一些纵向的阶梯,阶梯可以是露天的步道,也可以利用公共建筑,从建筑内穿过。
“在这方面,重庆可以借鉴香港经验。”王梅说,为了解决城市高差,方便市民出行,香港的很多建筑都预留了城市公共空间。如香港的金钟太古商场,商场后面是一条公路,前面靠海的方向,也是一条公路,两条公路高差5层楼,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商场的公共通道,从上面的马路来到下面的马路。
反观重庆,过去的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很多公共建筑、轨道站点在建设时,没有将步行系统纳入进去,如果滨江路上的一些商业建筑可以更多地像香港建筑一样,设计连通上下的公共通道,后面山上的居民出行就能得到很大改善,而不是像现在还需要绕行很大一圈。
“建筑是可以消化城市高差的。”王梅说,我们应该提倡,今后的公共建筑,都应该承担一部分通道的功能,而不是因为建筑反而阻断了交通。
“同时,我们还要倡议,已有的小区和公共建筑,尽量往有山城步道的地方开门,方便和引导市民通行。”王梅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
图片拍摄的一条步道两侧均是封闭的围墙,缺乏公共功能和休憩空间,仅具备简单的通过功能,在夜间也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所以,在王梅看来,比建步道本身难度更大的是加大对步行系统的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对步行系统的理解形成共识。
重庆市设计院院长 徐千里
将滨江步道打造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不少人认为只有建筑才能表达历史文化。这是误区!表现历史文化,其实还可以通过对重庆城市的生活状态进行解读。滨江步道就是最能展示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状态的一种形式。”重庆市设计院院长徐千里认为。
徐千里所在的重庆市设计院正在主编《滨水步道技术标准》,他和一些专家曾考察了上海、武汉等地的滨江步道建设。在他看来,与其他城市相比,重庆在“两江四岸”建设滨江步道,挑战很大。
徐千里认为,武汉的江边纵深好,沿江修个几十上百米的道路不成问题。重庆“两江四岸”地形陡峭,有些地方能达到都很困难,地形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市滨江步道建设的尴尬。重庆的滨江步道建设情况和上海有些类似。上海花了3年多时间,才将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重庆面临的地形比上海更加复杂,沿江建筑颜值不如上海高,想在短短几年时间把“两江四岸”步道贯通并将沿江建筑梳妆打扮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主城区的滨江步道建设不应拘泥于直线似的贯通,只要通过小范围的绕行可以到达,就应该算连通。”
如何建设高品质的滨江步道?徐千里建议,重庆的滨江步道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市民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徐千里说,他们正在起草的《技术标准》,将滨水步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其中,步行道是必须设置的,自行车道及跑步道可结合使用人群分布、地形地貌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功能需求进行布置。指示标识应在指示的服务设施1公里范围内,以200米至500米为间距提前设置。此外,滨水步道与公共交通站场接驳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选取最便捷的通道连接。
“重庆可以借鉴上海经验,利用已有设施完善步道的公共服务。”徐千里介绍,上海充分利用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设施,沿江设置了许多驿站,让市民可以喝水、如厕、淋浴、换衣服等。此外,开发App也能帮助市民和游客就近找到公厕、滨江餐饮店等。
“上海的滨江岸线基本串联黄浦江的经典核心区域、历史地标建筑、优质旅游资源,体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精神。”徐千里说,重庆江边有大量工业和文化遗产,洪崖洞、湖广会馆、九龙半岛电厂、四川美术学院等,都可以和滨江步道呼应,通过强化江边风景和文化腹地的景观互动,使滨江步道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又一名片。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张晓阳
因地制宜 体现重庆山水特色
“山城步道的诞生,是勤劳勇敢的重庆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起源于重庆的山水,表达的是自然与人、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张晓阳认为,山城步道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重庆这座城市坚韧向上的精神,因此,对山城步道的修复和打造应该体现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在张晓阳看来,重庆的山城步道具有明显山环水绕的山地城市特征,比如半山崖线步道,集中体现了重庆历史文化、立体特色、山水气韵以及市井生活;南山黄葛古道,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串联着南山上众多的名胜古迹,体验山林之乐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山城的人文温度;第三步道,记载着老重庆的沧桑与历史,两江风景尽收眼底。
“重庆这么大规模、大体量的山水城市,是全球城市的一种稀缺形态,也是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张晓阳说,他和同事曾调研了步行系统建设比较领先的纽约、哥本哈根、阿布扎比、上海、成都等城市,但发现重庆与它们都不完全一样,作为一座独特的山水城市,重庆的步道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己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尊重重庆的山形、地势、水势、历史、人文等等,串联顺应地形的各类步道成为网络,从而形成兼具功能活动、生态环境和文化美学的步行系统。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种道路、高楼、高架桥,阻断了人们步行的脚步。重庆主城区居民步行分担率,由2010年的48.1%下降至2017年的43.4%;步行平均出行耗时21分钟,出行距离1.7公里,低于平原城市(平均约为2—3公里);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平均接驳距离约为800米。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走路,更愿意坐车,说明缺乏步行的良好空间。”张晓阳建议,构建一个完善的步道系统,需要从三方面同时发力。
一是完善现有步道体系,形成良好接驳关系。“重庆现在的步行系统,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平均接驳距离太远了,人们会觉得不方便,应该缩短到500米以内。”张晓阳说,比如,轨道交通3号线的唐家院子站和铜元局站,都建在低处,旁边地势较高的区域还居住着大量居民,现在人们步行前往轨道站很不方便,如果分别有一条步道连接,居民们到轨道站就方便多了。
二是要突出线路文化特色,打造重庆名片。“许多步道穿过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它们除了具有交通功能,还可以彰显山城文化。”张晓阳建议,在这些步道上布置历史场景的新建复原,植入墙景、小品等文化元素,增设文化讲解智慧App。
三是完善配套,提升步行舒适体验。包括增设卫生间、垃圾桶、休闲座椅、无障碍设施、景观平台、标志标识,在过陡的地方增设升降梯等。
记者手记 >>
山城步道 愉悦之道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重庆主城的多条步道。在半山崖线步道,极目远眺,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在第三步道,老重庆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在缙云山步道,空谷幽兰的静谧令人心旷神怡。山城步道,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这座城市的窗。
在半山崖线步道,记者遇到带着女儿一同散步的市民李先生。他的家就在鹅岭附近,小时候是父母带着他到这里登山、散步、观景,现在是他和妻子带着女儿到这里来了。这条步道已经陪伴了他们一家30年。在第三步道和南滨路滨江步道,记者遇到很多游客,他们从全国及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当听到山城步道要进一步改造、升级时,他们都露出了期待的表情。在他们看来,山城步道就是一条通向幸福的“愉(谐音‘渝’)悦之道”。
市民建议>>
步道增设指路牌
65岁的渝中区健康路居民胡顺凡(化名)经常到佛图关公园散步,几乎每次都会遇到问路的游客。他感慨,多设置几个路牌就好了!
多装些护栏和椅子
家住南岸区海棠晓月小区的代婆婆,希望步道上可以多装些护栏和椅子,既能保证行人安全,又能让他们在“歇歇”的同时,更好地从山上俯瞰江边风景。
打通“断头路”
“‘宜居宜业宜游’的‘两江四岸’,难道不该首先是畅通的吗?静静流淌的两江,近在眼前却又离我们很远。”网友邦妮建议,修建山城步道首先就要打通“断头路”。
再现历史文化
“能不能把在江边工作、生活的场景再现出来,镌刻在步道上,让更多人了解重庆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状态?”网友“小丸子”说。
征集启事>>
连日来,本报推出的“关注山城步道建设”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此,我们欢迎读者对山城步道建设提出建议,群策群力,把山城步道建成一条幸福的“愉道”。对山城步道建设的建议请发送邮箱:[email protected]
他山之石>>
香港 600条空中连廊串联城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建楼也是各自为政,市民纷纷反映生活不方便,从马路的这边到另一边,要绕很远的路。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大规模改造城市步行系统。
在此后的10多年间,香港先后建成了长长短短近600条空中连廊和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尤其在中环、金钟、湾仔和尖沙咀等闹市地区,步行系统非常完善。
上海 在滨江步道设望江驿
去年下半年,上海浦东滨江步道的20多个服务驿站全部建成开放。这些名为望江驿的建筑,每个面积约200平方米,三面都是落地窗,与黄浦江边的环境相得益彰。
望江驿的室内有桌椅、图书、储物柜、自动售货机等,室外有可供休憩的木平台。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无障碍欣赏江景,还可以借雨伞、充电宝。供母婴、残障人士等使用的第三卫生间、无障碍通道,也一应俱全。
望江驿有专人清洁与看护,休息区开放时间为8时至22时,卫生间24小时开放。
重庆日报记者 曾立 廖雪梅 申晓佳
原标题:专家建议:把山城步道建成幸福“愉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