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山城第三步道 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老重庆"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设计》中,为渝中半岛规划了“5横12纵1环”山城步道。其中,已经全线贯通的首条山城步道,是规划的第3纵步道示范段,最大亮点就是串起了散落在各处的历史和文物建筑。12月21日,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专家,与巴蜀中学2017级2班的同学们一起,到山城第三步道进行“步量山城”的活动,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老重庆”。
渝中半岛第三步道线路>
始于珊瑚公园,经过南区路、枇杷山正街、观音岩,最后到达大溪沟轻轨站,全长3.9公里。这里有厚庐、法国仁爱堂、打枪坝水塔、菩提金刚塔、通远门、抗建堂、国民政府立法院和司法院旧址、抗战文艺协会遗址、巴蜀学校老校门旧址等文化景点。
巴蜀中学旧校门遗址
现在仅留四根残柱
中山医院旁边的小巷,有一条木廊道,门楣上写着“山城步道”。一长溜石梯坎下去,旁边的四根柱子,就是巴蜀中学旧校门遗址。巴蜀中学旧校门建于1936年,巴蜀小学扩建为中学时期。在老校门遗址旁边,石碑上刻着“公正诚朴”四个字,这就是当年的校训,是指“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实无华”。
抗建堂
见证中国话剧运动的繁荣
顺着通远门的城墙根往下,朝七星岗方向。这一条路,连接着山城第三步道的两段,沿途的历史建筑也不少,抗建堂就是其中之一。
1940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抗建堂”三字则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话剧运动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繁荣。
菩提金刚塔
现代楼宇间的藏式白塔
在抗建堂的背后,一座白塔在前方的楼宇和树木中露出身影,菩提金刚塔,是用于超度,安宁,消灾的金刚塔。金刚塔的修建是在西藏洛那活佛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有很浓郁的藏式白塔风格。
棫园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
在山城第三步道一个拐弯的地方,就是步道最后一处文化遗址,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上面写着“棫园”两个字,原为巴蜀中学的宿舍,后来租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旧址
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抗建堂,在中山医院门诊楼外,立着一块黑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1935年,自贡人李义铭兄弟集资在观音岩的荒地上修建了私立义林医院。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便将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征为立法院、司法院等办公之用。
打枪坝水塔
建于80多年前的水塔
建成于1932年的打枪坝水厂,是我市第一座大型自来水厂。打枪坝位于通远门城墙最西面,地处重庆城最高处。现在,打枪坝水厂只是渝中区自来水厂的一个车间,当年的沉淀池、原水管部分仍在使用,为解放碑、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等地16万居民供水。
法国仁爱堂
百年教堂隐闹市街巷
鱼鳅石与山城巷之间,有一座西式建筑,就是“法国仁爱堂”。它是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就是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在《失踪的上清寺》里,曾经提到过法国仁爱堂。但因为隐匿一隅,很多人都未曾找到这里。
通远门鼓楼巷
唯一仍在使用的老城门
从山城第三步道一路曲曲折折,从山城巷转过领事巷,就到了通远门鼓楼巷的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古城有“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经几百年沧桑变迁,如今剩下无几,通远门是唯一仍在使用的城门。以前,进了通远门就叫做“进城”了,城墙以外都是郊区。
厚庐
军阀刘湘下属官邸
枇杷山入口隐匿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之中,从渝中区法院旁的马蹄街进入,就是一溜长长的梯道。在山城巷的拐角处,有一处建筑与众不同。石头门框上刻着“厚庐”两个字,这里曾是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斌师长官邸。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移至重庆,大批政府要员、军阀、买办、地主大肆来渝修建公馆,这只是其中之一。这些官邸建筑风格上,很多模仿外国近现代住宅建成。“厚庐”已是渝中区房管所房产,在对开的木门上,挂着“山城巷46号”的门牌号。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见习记者 雷键 实习生 王思洋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