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经” 吃好“生态饭”——重庆武隆乡村振兴观察

20.03.2019  06:23

如今,在武隆仙女山镇白果村,村民家门口不仅通了道路,而且家家户户门前的土堆变成了整洁的花坛和菜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罗斌 摄

新华社重庆3月19日消息,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武隆区,山高沟深、地少土瘠。近几年,武隆围绕高山生态持之以恒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大景区联动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回引人才,吸聚资本下乡,全区四分之一人口吃上旅游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景区长出绿色产业链

海拔约1200米的仙女山镇杨叉岭,三月天乍暖还寒,但村民王成华的草莓园已进入采摘季。年产草莓5万多斤的“草莓王”从不担心销路,“一方面我的草莓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更主要的是有大量游客上门采摘。”王成华说。

王成华所在的武隆仙女山生态宜人,不仅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还凭借高山气候,成为重庆的“避暑后花园”。

10多年来,我们一直围绕生态抓产业。”仙女山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大平说,从2007年开始打造,仙女山已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夏季高峰时,游客和避暑住户近23万人,是武隆城区人口的两倍。

大量游客带来巨大消费红利,武隆区顺势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依托景区挖掘传统文化,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印象武隆实景演出上演2000多场,数百名演职人员中多数是当地村民,同时带动周边几十家农家乐。

在仙女山镇大水井桃园,村民曹世兰正忙着给桃树修枝整形。“我的脆桃7月份上市,正赶上游客高峰期,今年估计能卖80万元。

得益于旅游开发,仙女山镇400余户征地安置农户从事农家乐、采摘园、运输等业务,户均收入16万多元。“10年前我还在山上种地,收入不过两三千元。后来办起小旅馆,如今又种脆桃,开上了小车,真是今非昔比。”曹世兰说。

大景区的辐射效应不仅让仙女山镇村民受益,还惠及周边多个乡镇。周大平告诉记者:“度假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拉动周边农业类消费超过5亿元,带动万余人就业。

美丽乡村引回老乡当“老板

梯田、果林、花圃、庭院,走进黄莺乡复兴村,整洁的村庄、多彩的田园勾起游人阵阵“乡愁”。“过去这里环境脏乱,400多户村民近三分之一是贫困户。”复兴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向东介绍,通过外力帮扶、发展高山蔬菜等,2017年复兴村实现整村脱贫,“但如何振兴起来,思来想去还得靠生态。

复兴村山泉水富集,过去粪污横流,水脏成害。通过改水改厕,集中修建猪圈、化粪池,引清泉入田,发展水田种稻、养鱼等“稻田+”生态种养300余亩,产出的“龙洞贡米”一斤卖到10多元。

水清了、地净了,复兴村开始打造融小水田、小果园、小花园、小庭院于一体的“微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游。

木质斜顶、青砖小院,村民邹雪林的庭院乡土韵味浓郁。28岁的邹雪林原本在外开货车,年初返乡办起农家乐,“现在有好风景,吃的是有机米和生态鱼,游客都愿意来。开业两个月收入2万多元,三八节一天就有15桌客人。

与仙女山隔乌江相望的白马山天尺坪,海拔1200多米,森林覆盖率超过90%,2000多亩高山茶园错落有致、青翠欲滴。在区里统一规划下,近两年,白马山加快环境改造提升,打造以茶为主题的康养目的地。

赤茗农业公司对茶园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去年产茶1万多斤,产值上千万元。以茶为媒,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巴渝民居,吸引越来越多游客。

46岁的黄登华3年前从外省打工地返乡,流转出茶园并在茶山务工,去年还办起农家乐,仅餐饮收入就4万多元,今年又添置了30张床位。“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更没想到能当上‘老板’。”黄登华说。

绿水青山吸聚资本催生新业态

生态产业化项目往往投资大、回报期长,仅靠财政肯定不行,政府必须保护好生态、规划好业态、完善好配套,吸聚社会资本。”武隆区区长卢红说。

关闭全区煤矿,拒绝总额100多亿元可能破坏生态的投资,将28%的辖区面积划入生态红线,咬定“旅游+”融合发展不动摇……武隆良好的生态和坚定的产业方向,吸引投资商纷至沓来,懒坝、星际未来城、康养小镇等一批体验式、沉浸式旅游新业态相继涌现。

在荆竹村,一座投资3亿元、主打静心养性的“归原小镇”日益成形。老旧农房改造而成的书吧、茶室及各具特色的高端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一家名为“等风”的民宿装修朴实,落地窗外一片静雅的山间景色。民宿管理人透露,淡季房价一天500元,旺季1200元还一房难求。

小镇投资方介绍,公司看重的是原生态和大景区资源,项目还改造农房23户,解决了沿途1500多名村民的自来水问题,通过用工、餐饮外包等,提升了村民收入。

仙女山度假区内,一个投资30亿元、可体验多国文化的儿童乐园正在建设。“这个项目建设占地不多,需要大面积保留原生态山地、林地,跟我们一拍即合。”周大平介绍,投资方已经跟周边乡镇签订了农产品订购协议,还将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

得益于生态产业化蓬勃发展,2017年武隆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武隆最大的资源是生态,发展的空间也靠生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已成为武隆自觉的选择。”卢红说。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张桂林 周凯

原标题:念好“山字经” 吃好“生态饭”——重庆武隆乡村振兴观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