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重庆给了我建筑设计灵感
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摄影报道
在栽满法国梧桐的上海老城区行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奇妙感觉。这里分布着古色古香的民国老宅,路口一转又很可能邂逅一幢现代高楼。
SOHO复兴广场就矗立在一片低矮的旧宅中。方华在负一层新开了一家云南餐厅,从店面设计到菜单选定都由他和太太亲自完成。身为建筑设计师的方华,走过重庆、深圳,远赴德国后回到上海,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经营起横跨上海与巴黎两地的设计师事务所GPT+,继续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前行……
理科班中文科成绩最好的学生
“虽然我高中在理科班,但对数理化早就厌倦了。有点画画特长的我发现只有建筑学最适合,于是所有的学校都只报了建筑学。”方华说,自己当年是理科班中文科成绩最好的学生,凭着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优势,高考是南开中学年级第14名,最后方华如愿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
重庆建院是国内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方华在这里如鱼得水。“优势在于我画画很快,别人画一张的时间我能完成好几张。同时我课余时间接一些设计所的活儿,比别的同学多一份收入。”
为理想他两次辞去高薪工作
“毕业实习去了深圳,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每天工作接近14个小时也不喊累,干劲无穷。”
26岁时,方华凭借勤奋和才华成为事务所设计总监,但周围浮躁的氛围慢慢让他反思,“我发现设计变成了生产,跟同行聊设计上的想法还被嘲笑太有理想。建筑师庸庸碌碌很没地位,不讲原创的工作更让创意蒙羞。”赤裸的功利环境最终让他决定放弃优厚的收入离开。
2003年回到重庆,方华与好友合伙开了“南浦华泰”事务所。短短两年,这家起步时仅7人的小机构发展到50多人,曾为重庆帝豪丽景、融科蔚城等楼盘提供服务,但一年后,方华再次选择离开。
“那时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刚起步,开发商往往对建筑师提出苛刻要求以追求成本最大化。这样的工作让我无法获得设计的满足感。”方华决定出国。
方华申请到了德国的一所学校,有意思的是他毕业时学校合并给了著名的包豪斯学院。
回国再次创办设计事务所
2005年圣诞节,结束学业的方华回到上海,与曾在地产业打拼多年的发小周文斗等合伙创办了港普泰设计事务所,后改名为锋思设计,并出任首席设计师。
方华坦言,自己的建筑设计思维总的来说比较德式,即更注重逻辑:“业内常讨论建筑师更注重理性还是感性,我比较偏向更传统的德式思维,就像把建筑当作数学公式的推导来进行设计的。”
而在设计概念方面,方华也继续秉承着自己的理想主义前行,与一些急功近利批量生产的地产商划清界限。
“我在德国主要研究了建筑智能化设备,这就是近几年很火的可持续概念。建筑师有责任让所有的建筑在不同层面上都考虑到可持续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
方华介绍,其实可持续的建筑实践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已不再只是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层面,而是融合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体现广义的生态观,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
对话>
重庆晨报:如果让你为重庆做城市景观设计,你有何计划?
方华:我会注重精神与形象两方面的提炼,比如山城特有的街道尺度、市民生活模式、地形催生的新的建筑形态以及立面符号等,重庆是一座山形重叠、楼宇重叠的立体城市,独有的城市气质是为她进行设计时需要首先考量的要素。
重庆晨报:离开家乡打拼多年,重庆留给你怎样的记忆?
方华:最深的记忆还是各种美食。我觉得家乡变化真的很大,尤其是直辖以来,越来越多的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每次回去都有新的惊喜。重庆人善于沟通、内心开放、勤奋实干的精神给了我很深的烙印。我在设计中比较喜欢用流畅的曲线,这也是受到山水重庆的地势影响。我希望家乡在城市硬件大幅升级的同时,观念更加开放,真正向国际大都市迈进。
人物简介>
方华
建筑设计师,重庆主城人。本科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曾到德国进修,2011年与合伙人在法国巴黎创立了INTERNATIONAL 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