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退休职工追忆书香之交
许伯建(左)和唐珍璧在其石桥铺家中。
84岁的重医退休职工唐珍璧先生,在自己书香弥漫的客厅里,回忆起1982年7月第一次去石桥铺拜访大书法家许伯建的情景。他说:“我们是1982年7月4日在市文联认识的。到星期天,我就去拜访许家。石桥铺当时还是农村,有一条老街从东走到西,就到了。他的住处名‘石桥慕庐’;闲章有‘红荔枝馆’,表示农村风光;书斋名‘退求斋’,是晋代潘岳《闲居赋》‘退求己而自省’的意思。这些都跟他住家的环境相合。”
许家是翻修过的农村老房子,一楼一底,带个平坝。那天正好许伯建一位朋友带着女儿来拜访,女儿当年就要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请他写一副字,送给西农的恩师。许伯建提笔就写了一幅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唐珍璧说:“他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一看就是饱学之士。我也有幸求得许老的一副对联‘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龟’。他很喜欢黄山谷的这两句诗,可以说这是诗人和书法家自身的写照吧。”
从此,两人十几年的书香之交就开始了。“许老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客人、朋友多,我去向他请教,多是在晚上,这样时间更充裕一些,后来,我们结成了知交,他的年龄、学识和各方面,都是我的前辈,而他视我为忘年之交,后来,我求题跋文字,他竟对我以兄相称。1988年8月的一个夜晚,我把里面收有许老作品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书法集》拿去请他题字,他写道‘余学书几达五十年,老而无进,以视古所谓人书俱老,徒滋渐汗而已’,很谦虚。”
蟫堪
许伯建1928年15岁那年进川东师范念初中,教师里面有一位是重庆先贤、大书法家杨沧白先生的学生,他和许伯建都爱写赵体字,图书馆也有一些书法帖,许伯建在此打下了书法基础。“1930年代初许老在银行工作时,还兼任《东方日报》文艺副刊编辑、《重庆平报》新闻编辑,白天在银行,晚上去报社。许老从练习生、行员做到四川银行的秘书科长。”
1949年后,许伯建先后在重庆市人民银行,郭家沱等地的中学任职。1956年,文化部成立中国书法研究社(即中国书协前身),阵容豪华。1958年5月,日本书法家、全日本书道联盟理事长丰道春海带领日本书法家11人访问中国并举办书法展。日本书法家送中国50幅作品,中国方面也组织中国书法家带着作品赴东京回展,其中就有许伯建的行书条幅。
许伯建1962年因健康原因退休,专事书法。
绝笔
1980年代,许伯建的书法作品在上海《书法》杂志发表以后,全国各地来向他求字的信不下五六百封。“他心情愉快,有求必应。每个求字的人,多多少少会送点礼,或给点润笔。求字的很多,我经常看到他写字写完了,也不洗笔,就插在笔筒里。要写了,拿出来在墨盘里面蘸几下又写。他对笔墨纸砚不讲究,写出来的字一样好。”
许伯建行书堪称重庆第一。“他有一次生病,正逢市里面要搞一个郭沫若座谈会,要他发言,他找到我说,郭老的书,你们图书馆有,帮我借借。我就借给他了。我说,这种座谈会,你随便发点言就行了,不用那么认真。但他这个人,就是认真。那次写发言稿,劳累了,第一次中风,吃药,我帮他开药。他是公费医疗。平时他叫我珍璧,我叫他许老,他瞧得起我的人品,多年来我去他家玩,像个家人。有时我好久没去,师母王在惠就说,你来哟,许老师经常念你。王在慧师母比许老小一岁,待人客气热情。”
现在立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一侧花台上的《辟建重庆人民广场碑记》,是许伯建的绝笔。“许老一向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但中风生病后,坐不稳,恢复后,还行。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他,他正在写碑记,政府还奖励两千元,老大捐给了公家。这是绝笔,一个月以后许老就病逝了。1998年他去世时,我是在报纸的中缝上看到消息的,马上赶去,已经火化了。许老终年85岁,他是1913年生人,比我大18岁,这么多年,我天天都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