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小萝卜头》首次试演 还原狱中斗争情节
“监狱就是大课堂,松树是笔,塘作砚,院内大地是纸张……”
11月24日下午,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川剧院内座无虚席,由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历时近一年打造的红色革命题材儿童川剧《小萝卜头》正在这里首次试演,饰演“小萝卜头”的三年级学生薛喻露用精湛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
让“小萝卜头”走进戏里
精心准备近一年
极苦极悲事,极喜极闹演,千回百转的唱腔,此起彼伏的锣鼓,感动人心的情节,现场演出换来川剧院里阵阵掌声。
“这是首次试演,来观看的都是老师和家长,他们将在演出结束后进行点评,我们再做修改。”
驿都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上演的川剧《小萝卜头》取材于小说《红岩》中有关“小萝卜头”的部分章节,讲述烈士宋振中与监狱看守斗智斗勇、传递情报直至牺牲的故事。
为了完成好这份作品,驿都实验学校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准备,邀请了多位川剧艺术名家指导,从剧情、服饰、台词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挑选。
为找到最适合的“小萝卜头”扮演者,创作团队在一至六年级的1900余名学生中进行了海选,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上考察。
最终,三年级学生薛喻露脱颖而出,成为舞台上的“小萝卜头”,与他一同参演的还有学校的几位老师和同学。
戏剧是艺术,但也源于真实。为让演员用情刻画自己的角色,整个团队花了数天时间用心参观白公馆、渣滓洞等地,走进“小萝卜头”曾经斗争的地方,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
据了解,本次试演后,这部作品将做最后修改后,并于本月27日正式演出。
让川剧之花绽放课堂
扎根校园已9年
优秀的剧本离不开优秀的演员,驿都实验学校完成川剧《小萝卜头》的创作,来源于学校深厚的川剧艺术底蕴及学生们扎实的基本功。
2010年,地处“川剧之乡”白市驿的驿都实验学校开始将川剧艺术作为校园特色来发展,包括开发川剧校本课程、与重庆市川剧院和艺术团合作培养、成立川剧社团、编写川剧校本教材、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川剧活动等。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该校把川剧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其中必修课分为川剧史话、川剧唱腔、川剧形体、川剧欣赏、川剧表演五种课型,而选修课则通过社团学习、校内外展演、走进川剧院、川剧艺术节、亲近大师等方式来进行。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在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川剧课。”聘请川剧艺术名家来校指导,为让学生们更好地认知川剧,该校还于2012年和2016年分别编写了川剧校本教材《学川剧(3-6年级)》和《川剧唱段(中小学部)》。
今年1月,学校川剧节目《拷红》和《皮金滚灯》分获第二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活动一、二等奖,7月,川剧《皮金滚灯》代表重庆市参加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荣获最高奖项“金花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9年时间,驿都实验学校曾多次代表重庆登上全国展演的舞台,让川剧之花在校园扎根,并绽放出璀璨夺目的花朵。
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走进5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川剧课,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川剧,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唱川剧,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家长也对川剧有了深入的了解,川剧这一巴渝文化瑰宝得到了传承。
“我们是听着小萝卜头的故事长大的,原来看课本,现在看川剧,用这种方式讲述红色故事,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非常棒!”市民刘先生认为,依托川剧这一载体,“小萝卜头”等烈士的事迹在校园传颂,能够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川剧是方式之一。
今年,重庆招募了大批红色故事讲解员,走进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以视频播放、红色革命歌曲传唱、提问式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红色经典、传承红岩精神。
据了解,此次驿都实验学校创作的川剧《小萝卜头》也将录制后,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孩子们播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