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丨川渝布局三大平台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21.08.2020  16:24

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消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日前,川渝两地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由战略谋划期向建设实施期迈开了重要一步。

方案》明确指出,要合作共建三个平台:一是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二是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三是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

▲川渝合作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制图/丁龙(图源重庆日报)

方案》还提出了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探索建立协作共兴的区域产业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则、探索制定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联动高效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等六项重点任务。

共建毗邻地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有利于川渝地区携手协力,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蕴和示范价值。

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科学有序实施的重大举措

我国多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都由多个省级以上的行政单元构成。在现实推进中,这种跨区域发展,条块关系千头万绪、发展诉求千差万别,要进行产业与经济的布局协调,难度不可谓不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到重庆市和四川省两个行政区域,特别是川渝邻接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区域集聚效应会大于扩散溢出效应,对资源的争夺必然导致区际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

如何破解好国家级城市群、经济圈的跨区协同发展问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出了答案。一般的做法是,在省际交界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小尺度区域,作为功能平台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

荣昌区峰高铺站,成渝高铁列车(左)从老成渝铁路旁驶过。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例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涉及到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 2300 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 350 平方公里)。其主要任务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突破口,探索行之有效的一体化制度安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高起点扩大开放,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又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了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示范区,涉及到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面积2164平方公里。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协调发展,实现功能分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设施共建共享、安全联防联控,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跨区域协同协作机制,为推进京津冀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我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创新性地构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就重点合作领域和重大突出问题开展合作的先行先试,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处之有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自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半年多来,川渝双方紧锣密鼓共同策划并向国家争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事项。这些政策、项目和改革事项,主要围绕成渝地区两个方面突出问题展开。

其一,是围绕解决成渝地区经济规模不大、辐射力不强的问题,策划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成渝地区能级地位和影响的项目,如推动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西部科学城建设等。其二,是围绕解决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不力问题,重点策划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项目,如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等。

以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建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区域的协同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无疑找到了解决拉升经济圈发展地位和态势,化解区际合作冲突问题的“牛鼻子”。这一构架思路承袭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好做法、好经验,高度契合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要求,是一味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好药方”。

▲7月4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在潼南举行。郑宇 摄/视觉重庆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方略

川渝毗邻地区是成渝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四川的泸州、内江、广安、遂宁、资阳、达州等6个地级市和重庆的荣昌、永川、江津、渝北、长寿、合川、潼南、大足、万州、开州、梁平、垫江、城口等13个区县,面积约7.9万平方公里,约占成渝地区总面积的30%;2019年,常住人口3573万人,约占成渝地区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约19562亿元,占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的三成左右。可以说,川渝毗邻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无论是空间区位、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处于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也必须看到,川渝毗邻地区由于资源条件相似、文化习俗相通,本应是最具有合作需求和合作条件的区域,因受制于区域发展阶段性同质化竞争和区域政策“樊篱”阻隔,又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合作最为薄弱的区域。

一是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川渝毗邻地区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仍然低于重庆、成都的平均水平。2019年,重庆和成都的GDP已分别达到了2.36万亿元和1.7万亿元,而位于成渝中部的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安居区、内江市东兴区和重庆市荣昌区、大足区、潼南区6个区县总人口615万,占原成渝经济区总人口的9.7%;GDP总量2109.75亿元,仅占原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的5%,人均GDP3.43万元,不足原成渝经济区人均GDP的50%。

二是区域发展仍存在“背向而行”。如同处渝西川东地区的重庆荣昌,四川内江和泸州,在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打造中,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动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川南和渝西地区的城市轨道建设没有实现双向延伸衔接,毗邻地区南北方向的快速通道建设也明显不足。

通过共建川渝毗邻地区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在发展规划上同步、发展政策上同线、发展资源上同聚,以这种制度性的安排打通区域发展的“短板”“痛点”和“堵点”,无疑对抹平区域发展的政策鸿沟、填平发展的“塌陷地带”,实现区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州平湖美景令人陶醉。冉孟军    摄/视觉重庆

因地制宜推进

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有益试验

川渝毗邻地区相连里程达932公里,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这一走廊区域的协同发展不能采取“一刀切”。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发展特色,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试验,走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此次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分为三个不同板块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川东北渝东北地区,既是成渝向东向北拓展发展的门户,也是成渝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还是革命老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区。川东北渝东北地区构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应着重构建区域对外大通道、大平台,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转化,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成渝中部地区,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两个极核城市的交互影响。这一地区要充分发挥其联接两个特大城市的独特桥梁纽带作用,重点构建以承接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产业转移、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在融入两个特大中心城市过程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造出更为广阔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空间。

川南渝西地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川渝共同的南向门户。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发挥长江经济带对成渝地区在产业布局、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川南渝西地区联手协作发展十分关键。这一地区就需要着力在推进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共建、铁公水多式联运一体化、产业园区共建共兴上构建相关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川渝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在融合动力驱使下的发展使然。有理由相信,川渝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必将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格局。

作者  彭劲松

原标题:川渝布局三大平台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渝中区洪峰过境期间将全区域停电?假的!
渝中融媒体中心-重庆渝中客户端消息,当前,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