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相向而行 互融互通“招手”

17.04.2021  08:01

▲1月8日,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在“川渝通办”服务窗口拿到营业执照。记者 谢智强 实习生 熊香琳 摄/视觉重庆

▲川高竹新区忙碌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双城经济圈

核心提示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川渝两地锐意进取、相向而行,一系列务实措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通办事项逐步增加,经济发展互融互通,人才交流热火朝天,毗邻地区抱团融合……对两地企业和群众而言,崭新而美好的同城生活已经开启。

数读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至今,两地已签署241个合作协议。

至今,2020年川渝共同实施的31个重大项目已开工28个,已完工1个,完成投资354亿元。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将推动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6方面16项重点任务。

去年12月31日,95个事项实现川渝两地通办。今年3月8日,《川渝通办事项清单(第二批)》发布,11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有望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川渝通办。

3、2020年,川渝两地推动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20亿元西南首只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等,为科技创新积极“输血”。

案例1

遂宁开公司 潼南领执照

本报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谢轲

3月22日,四川遂宁市民唐群到潼南政务中心领取了一张营业执照。执照上的登记机关,是四川省遂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句话说,唐群在遂宁开办了一家公司,但从提出开办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的全过程都在潼南完成,用时仅数小时。

太方便了!这完全就是同城生活了。”唐群说。

唐群体会到的便捷性,来自于一项名为“川渝通办”的改革。2020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95个事项实现川渝通办。今年10月前,又有115个事项有望实现川渝通办。

办事方便,让两地企业和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川渝“一家亲”。

37岁的吴承刚是重庆北碚人,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工作了10年。因为担心办户口迁移手续太繁琐,吴承刚一直没迁户,直到今年年初为了孩子上学,才去派出所咨询相关事宜。

一问之下,吴承刚发现,他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由于川渝两地已开通“一站式”户政业务办理,提交材料后半个多小时,他就拿到了新的户口本。

办营业执照和户口迁移,都属于首批95个川渝通办事项。此外还有医保电子凭证下载、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等,共涉及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等15个行业领域。

川渝通办还能网上办。目前,首批“川渝通办”事项中,83项可以“零跑路”全程网办,12项实现易地代收代办。

据了解,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以来,办件总量超过120万件,平均每天1.5万件。

案例2

渝企发采购信息 川企接亿元大单

本报记者 白麟

去年年底以来,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一直被塑料配件短缺的难题困扰。前不久,该公司尝试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上发布了采购信息,没想到不到一周,就联系到一家四川企业,双方立即签订了5年合作合同,年采购额逾2000万元。

这个平台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延锋安道拓中国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蔡泉说。

通过平台促进两地企业合作,只是川渝汽车工业深度融合的冰山一角。

3月31日,重庆戴卡捷力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传送带上银闪闪的轮毂整齐排列,这些轮毂下线后,将被送往沃尔沃成都工厂。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中心,来自四川富临精工的研发团队正和青山技术团队热烈讨论着,他们共同研发的一款电磁阀,将于今年实现量产。

小康集团与成都莲洲科技,就模型制作材料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数不清的案例背后,呈现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合作,早已从单纯的订单往来,发展成为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量产的深度融合新格局。

为了推动川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两地已确定共同打造成渝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川渝经信部门正推动长安汽车、小康集团、吉利汽车(成都)、一汽大众(成都)等整车企业扩大开放采购市场,并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同时,两地正联合申报国家氢燃料示范城市,共同打造成渝高速氢走廊;共建成渝高速自动驾驶测试示范线路,加快推进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

案例3

来了半年多 互派干部感慨多

本报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谢轲

到3月底,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处副处长邓建军、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秦海田,分别在新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半年多。

之前,邓建军是四川省自然资源执法监察总队总队长,秦海田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双方互派干部到重要部门和岗位任职。2020年5月,两地首批互派干部到岗到位。9月,两地又互派101名干部到新岗位履职。他们二人,一个从成都来到重庆,一个从重庆去了成都。

说起这半年多的经历,两人有很多共同的感受。

新岗位让我的视野更开阔。”秦海田说,此前他主要负责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而到新的岗位后,他主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的相关工作,思维更具全局性。

现在的岗位,让我学到了自然资源源头管理的先进经验。”邓建军说,在用途管制处副处长的岗位上,他接触到用地审批、政策制定等内容,对工作有了更完整深刻的理解。

高铁复兴号开行后,成都和重庆的车程缩短为1小时。秦海田亲身体验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同城便捷生活:坐高铁回家,不到2小时就到了。

更让他们感慨的是,过去被称作“文化差异”的川渝特质,如今成了彼此欣赏的优点。四川干部夸奖重庆干部直爽、干事热情高;重庆干部赞赏四川干部注重细节、善于谋划。

我一定会抓住宝贵机遇,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邓建军说,今后,他将继续当好川渝两地合作的“联络员”。

案例4

川渝高竹新区迎来“开门红

本报记者 王翔

签约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23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8个,协议投资1250亿元;23家金融机构意向授信1160亿元……3月30日,川渝高竹新区的首次投资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迎来“开门红”。

川渝高竹新区“诞生”于2020年12月,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跨省域一体化共建新区。短短3个月时间,缘何有如此多的企业、项目选择落户这里?

答案在新区一系列的改革里。

首先是管理体制机制。“我们搭建了由广安市和渝北区两地党委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由两地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的开发建设指挥部。”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川渝高竹新区筹委会主任刘章权介绍,为使新区不分彼此、真正实现一体化,渝北广安两地还抽调30多名工作人员组建高竹新区临时党委和筹备工作委员会,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川渝高竹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其次,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按照四川省、重庆市共同批复的《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新区可在权限范围内自主选择重庆市和四川省适宜新区发展的政策。

土地、财税、人才、产业等政策择优使用、集成共享,战略机遇、政策红利前所未有。”刘章权说,以此为契机,新区制定出台了工业、服务业、总部经济“黄金政策30条”,让各类经济要素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最完备的要素保障。

区位、交通、生态、要素、产业等优势条件,加上这些灵活高效的政策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巨大“磁石”,使新区成为一块独具魅力的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

案例5

中欧班列(成渝)号诞生了

本报首席记者 杨骏

2021年1月1日,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重庆与成都开出两趟中欧班列。重庆的班列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成都的班列行至波兰罗兹。至此,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新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号诞生了。

全国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超过60个,为何偏偏是成渝合作创建新品牌?答案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

天时,来自于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

地利,成渝距离相近,中欧班列路线相似。同时,成渝累计中欧班列数量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线路“互补”后可覆盖欧洲全域。

人和,是两地合作的决心。近年来,各地中欧班列都是各自为战,不利于长远、高质量发展。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庆和成都两地决心打破这一现状,为中欧班列后续发展提供借鉴。

在此背景下,双方的沟通交流频繁起来——

2020年3月,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7月,成渝口岸物流主管部门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和物流合作备忘录》,明确合作意向;

8月,成渝中欧班列平台公司签订《成渝两地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确定合作原则、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

10月,成渝相关部门在中欧班列合作上达成一致,并形成一系列合作的初步意见;

12月8日,双方口岸物流主管部门向国铁集团去函,恳请支持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发展。国铁集团复函,同意支持成渝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合作意识明显更强,彼此都在强化‘一家亲’理念,强调‘一体化’发展。”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

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后,截至2月底,共计发运945折算列。

原标题:川渝相向而行 互融互通“招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