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三抓”充分发挥产业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巫山县是重庆市14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之一,集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全县有贫困村120个,建卡贫困户2万余户、6.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13.7%。之所以形成量大、面广、程度深的贫困现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非农业收入增收渠道不多。因此,对巫山来讲,想要摘掉贫困帽子,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一、 抓基础建设,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完善的交通、水利、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将为产业扶贫提供充足适宜的载体和良好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巫山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基础依然薄弱,不足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我们将抢抓全市扶贫攻坚重大机遇,确保2016年所有贫困村通电、通宽带,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首先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我们将围绕建设水陆空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神女峰机场、郑万高铁、巫建高速、两巫高速等项目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扶贫攻坚增添动力。同时抓好贫困村级道路畅通,着力解决出行难、运输难问题。
水、电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将加快中硐桥、朝阳坪等中小型水库建设,建好贫困村小农水、山坪塘等农田水利设施;同时加快贫困村电网改造,推进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水电需求。
产业发展,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将通过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聚居区、农民新村、搬迁安置点等区域污染问题。集中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逐步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二、抓项目开发,夯实产业扶贫基础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2012年以来,巫山因地制宜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培育烤烟、畜牧、果品、中药材等增收产业,扶持2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2.5万贫困人口脱贫,产业扶贫效果显著。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宜树则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把扶贫脱贫产业项目细化落实到每村、每户,带动解决2.76万人以上脱贫。
旅游是巫山第一支柱产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我们坚持以全县精品景点和线路为支撑,扶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每年集中打造1-2个乡村旅游扶贫点,抓好乡村农家乐的培训、指导,打造“神女人家”“红叶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巫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具有很好的基础。我们将围绕全县特色效益农业总体布局,按照“扶贫精准到人到户”的要求,重点扶持烤烟、中药材、畜牧、小水果等骨干产业,帮助贫困村选择1—2个产业项目,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优先安排生产性扶贫项目,建成一批扶贫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产品生产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卖出好价钱。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种便捷、高效的销售渠道,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益。我们将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村任职、创业发展,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电子商务网点,使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
三、 抓要素保障,增强产业扶贫能力
产业真正发展起来,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在资金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用于民生改善、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和关爱救助等方面。将5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力求形成规模,显现效益。加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加大对农业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农户的贷款支持。同时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机制,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探索贫困人口以土地、山林入股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方式,通过产业分红和资产性收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在技术方面,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整合工业、农业、扶贫、财政和人力社保等单位的培训资源,优先为贫困群众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发展产业能力。
在人才方面,制定鼓励优秀人才落户巫山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为120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贫困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