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所有干部有场“国考” 而且只能考好不能考砸
巫山官渡镇天灯村二社的薛桂林自力更生,在脱贫路上看到了希望。
今年,巫山订了一个小目标——带动21个村1.2万余人脱贫。而2016年,对巫山脱贫攻坚来说是相当不平凡的一年,全年6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36313名贫困群众脱贫越线。
在巫山5月16日召开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验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李春奎强调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绣花”的功夫,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用心、用力、用情抓好脱贫攻坚验收各项工作。
农民干部齐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巫山县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是一场只能考好、不能考砸的“国考”。
返乡创业
他一腔热血闯出新天地
在巫山县骡坪镇凤岭村,王兴富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几年来,他凭着一腔热血,通过顽强的奋斗,终于在生猪、山羊养殖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46岁的王兴富曾是村里的一个“浪子”:他文化不高,爱打抱不平,谁家有不平事,总爱为人出头。
2010年,王兴富从城市回到家乡。听说父兄生病期间,左邻右舍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他家,王兴富十分感动,发誓一定要回报乡邻。他觉得村里的自然环境适合搞生态养殖,于是决定发展生猪养殖。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王兴富小试牛刀获得成功。
个人富了不算富,让越来越多的乡邻共同致富是王兴富不变的情结。向世刚、陈辉应等4户村民因各种原因,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王兴富便给他们送去资金和种猪,并亲手教给他们养殖技术。
“明年,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再建两排羊舍和猪舍。猪、羊年养殖能力增加到800头,预计年收入可达20万元。”王兴富信心十足地说,接下来,他还要成立专业合作社,把更多的村民都组织起来,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大家共同脱贫致富,让乡亲们的日子真正好起来。
自力更生
他在脱贫路上看到未来
春节刚过,官渡镇天灯村二社薛桂林家中,他和工人们就开始忙活着为菌棒打眼,装菌药。
“现在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希望。”薛桂林说,致富要靠自力更生。
其实,薛桂林的创业路是艰辛又励志。42岁的薛桂林在十年前与妻子离异,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家里还有体弱多病的年迈母亲,经济十分拮据。三年前,他和现任妻子结婚,两人在外务工维持家计,过得也幸福美满。但好景不长,妻子不幸患上了顽疾,加上家里两个孩子在读书,薛桂林的日子再度举步维艰。
得知薛桂林家的情况后,官渡镇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帮扶工作组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制定了脱贫规划,薛桂林选定了发展香菇产业的致富门路。
结对帮扶干部还为他争取了5万小额贴息贷款,这笔贷款不仅期限长,还享受财政全额贴息。另外,当地政府帮助薛桂林的妻子申请了精准医疗扶贫,这样妻子的医药费问题解决了,薛桂林可放开手脚大胆发展香菇产业了。
“我今年种了10000截菌棒的香菇,这是种植的第一年,预计一截菌棒产6斤香菇,今年预计产香菇6万斤,单价2元一斤,预计产值12万元,后期收入会更可观。在来年效益良好的情况下,打算扩大规模,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致富。”薛桂林说。
敬业奉献
今年1月,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拄着拐棍走遍山乡开展精准扶贫的巫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干部、杨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红上榜,被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据了解,自2015年刘红被派往庙宇镇杨柳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他每次走访,他都要杵一根木棍,久而久之,就被当地群众笑称为“拐棍队长”。
他驻村期间拄坏4根拐棍,帮助97户脱贫,在村里只要听到拐杖敲击青石板路发出“呜呜”的声响,不用看,老百姓就知道——准是他们熟悉的“拐棍队长”来了。
杨柳村出门就爬坡。刘红心脏有毛病,膝盖也不好,尽管如此,他一有空就坚持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在驻村期间,他走遍了全村109户贫困户,到每一户家中都走访了至少3次,重点户达10次以上。他坚持长期驻村,除了每月两次集中学习外,其它全部工作日都驻扎在村里,遇上紧急情况,周末还得留在村里加班。
为加强扶贫宣传工作,他利用每次入户机会针对性面对面宣讲脱贫政策;利用村广播进行宣讲;利用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脱贫攻坚宣传标语和攻坚政策;他将攻坚政策制成录音,利用村垃圾车流动宣讲;将“1+5+11”政策主要知识点制成抢答题,开展了3次有奖问答活动,增进群众对攻坚政策的了解……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杨柳村已有9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杨柳村也已整合投入各项资金800余万元,相继启动了8.5公里产业路、10口3780方人畜饮水池、村道路亮化、村文化广场、安置点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