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三个一”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07.05.2019  02:11

近年来,巴南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创新发展,努力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精心打造“三个一”工程,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第一,实施“一课”工程,共享优质资源和专业师资。启动针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缺乏专业师资的区情,量身打造专递课堂,解决部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提升城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5年起,巴南区在鱼洞二小、鱼洞四小、清华小学等5所城区学校设立英语学科“专递课堂”,面向30所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开放上课。城区学校的优秀专业师资通过视频直播、点播等方式,使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步共享专业师资授课。目前已累计完成687节英语专递课堂视频资源上传。探索新型教学教研模式,利用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互动共享功能实施交互课堂,实现跨区域的课堂同步互动教学和教研。同时实时直播,把城区学校课堂实录真实地搬到网上,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提供同步学习和互动授课的开放式平台。2015年5月,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清华小学应邀在巴南、青岛两地同步直播语文、英语两节远程在线交互课堂。两地师生在课前用手机客户端完成预习和检测,课中通过在线视频和手机客户端解决问题,课后利用手机客户端拓展训练,与会人员通过在线视频与手机客户端参与整堂课的全程教学和课后研讨,并在课中与清华小学师生实时交流。2017年4月,利用教育视频云系统在大江中学、接龙中学、巴南小学同步开展云课堂观摩活动,先后进行授课直播观摩和网络互动评课,进一步拉近面对面交流的距离。这种模式还在农村中心校与村点校间、集团化学校及其结对帮扶学校间形成常态应用。

第二,实施“一云”工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途径。建成“网络环境+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巴南区充分运用学校信息化应用顶层研究团队、教学实践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三驾马车”,以课题为引领,专委会成员参与指导,坚持课题研究和应用研究,采取应用为先、试点先行、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在区级、教育督导责任区、学校等不同层面层层推进人人通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实现基于平板教学的云课堂和依托平台教学的常态化课堂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目前已确立清华小学、南区学校等52所人人通试点学校。参与试点班级1400余个、试点教师2500余名、试点学生3万余名,日均授课达1000余节。近几年,巴南区通过示范引领、专业培训、校际交流、以老带新等措施,先后举行各级各类培训30余次、区级大型交流示范活动3场,参与教师累计1800余人次。各学校结合各自办学特色,推进智慧教育建设,2019年成功创建5所区级示范学校,其中清华中学、鱼洞二小、清华小学、融汇小学等4所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清华中学、鱼洞二小、清华小学3所学校全部顺利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项目结题评估验收,其中鱼洞二小被教育部授予首批“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清华小学被教育部授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同时被评为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第三,实施“一平台”工程,构建教育管理策略和模式。推进教育管理云平台信息化管理应用。共享教育门户,整合OA办公、招生管理、装备管理、校务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建立个人工作桌面,根据用户工作业务需求自主添加模块化应用。搭建数据交换平台,为第三方应用系统开放标准数据接口。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电脑PC端和移动客户端办公,减轻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益。如:教委各科室通过智能填报系统实时收集数据,自动汇总,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的数据反馈;利用OA系统,无缝连接区级和校级公文流转两级应用,规范管理流程,真正实现无纸化移动办公;使用请假、用车申请、实物领用等功能完成审批手续,大大缩短审批流程时间,提高工作实效等。以巴南区教委基教科为例,率先启用管理云平台招生系统,并运用PC端、微信端等多端并行报名方式。通过对新生的录入与审核,系统自动筛查、科学分配、统计汇总,实时了解新生报名情况,及时有效解决新生报名入学诸多问题,节约人力、时间,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