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注重提升扶贫攻坚的“五种能力”
2015年是巴南区双河口镇塘湾村、接龙马路村、东温泉镇黄金林村、姜家镇蔡家寺村、二圣镇幸福村5个市级贫困村和37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越线的既定时间节点。
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圆满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巴南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不等不靠,立马摸底排查,主动与市上衔接,迅速部署扶贫攻坚任务,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加快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巴南委发〔2015〕19号),并注重在提升扶贫攻坚“五种能力”上下工夫、花力气、求实效。目前,全区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
一、采取“三种方式”,提高精准扶贫“战斗力”
巴南区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采取“三种方式”,做到精准识别,着力解决粗放式扶贫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
一是切实摸清“贫困家底”。 动员镇街和村居力量,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做到一清二楚,实事求是建档立卡。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对那些随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以及其它形式的帮助,实现了稳定致富的,将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及时移除;对遇到家庭变故或自然灾害,以及老人生病、子女上学等问题引起返贫的家庭,及时将他们列入扶贫对象,针对性地给予项目扶持,做到“脱贫一人,减掉一人,返贫一人,增加一人”。
二是“点对点”制定帮扶方案。 从巴南实际状况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因素较多,解决贫困的途径也应该各有差异。巴南区要求每一位扶贫干部下到贫困户当中去,分析掌握致贫原因,进一步明确A类、B类、C类贫困户,按照 “六个精准”的要求,“量身定做”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方案,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确保每户贫困户在2015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越过2736元的贫困线。
三是畅通贫困群众的诉求渠道。 如果不了解群众之所想,就不能做到精准施策。巴南区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理念,要求扶贫部门和单位畅通诉求渠道,让贫困村集体对照基础设施“八有”标准进行梳理,让贫困群众自己说出需要发展什么,想要发展什么,然后围绕贫困村“建八有”、贫困户“解八难”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开展“订单式”精准扶贫,做到有的放矢。
二、坚持“三种思维”,增强产业扶贫“驱动力”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巴南区在本轮扶贫攻坚产业发展上,要求坚持三种思维: 一是市场经济思维。 不管发展什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供需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论证,加强预见性。 二是特色思维。 重新审视贫困地区,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思考,除了当地的土特产,还要挖掘其他值得开发的特色,以特色项目吸引人群。 三是互联网思维。 当下,“互联网+”风生水起,为很多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扶贫产业要顺势而上,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以无形的网络克服贫困地区交通瓶颈,连通世界,对接供需。
按照以上思维原则,巴南区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将市场需求与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结合起来,科学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一是 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骨干特色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项种养殖项目。5个市级贫困村要着力打造特色水果基地2400亩,蔬菜基地950亩,黑玉米、黑水稻、黑豆等黑色产业、优质稻产业、茶叶基地、菌类培育基地等特色经济作物约2500亩。 二是 积极培养扶持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对点帮扶。 三是 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资源发展电子商务,在每个贫困村建立“网上村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营销商品,建立“农业-服务业”良性互动增收模式。 四是 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贫困户以宅基地使用权,采用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五是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利用5个贫困村良好的生态、山水、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民俗游、农耕体验游、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同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务工、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服务,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吃上旅游饭,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探索“两条途径”,激发群众脱贫“凝聚力”
“扶贫先要扶志”,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就是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巴南区把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
首先,在身边树典型。 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人,具有无穷的力量。巴南区把近年来本地变化最大的地方和致富最明显的案例在贫困群众中进行推介,分析成功的原因,对比发展的基础,明确奋斗的目标,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贫困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了他们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按照“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思路,重点围绕就业观念、劳动保障及就业创业政策、基本从业素养,制定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前的培训规划,根据项目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四、构建“五个层次”,形成共同扶贫“向心力”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构建政府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力量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巴南区迅速构建了5个层次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组建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四大家领导任副组长,分管区领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均纳入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创新引导、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是组建了“五大扶贫集团”。 分别由5名区领导任团长。集团的主要职责是帮助5个市级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扶贫项目、建好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解决问题等,最终达到“八有”标准。 三是22个镇街成立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四联系四服务”驻镇支农区领导担任,成员由镇街及驻镇支农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对口帮扶和贫困群众脱贫方案的落实。 四是每村每户落实专人扶贫。 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一名帮扶干部,做到“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扶贫干部强化“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树立“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做到“不脱贫不撤离”。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战系统单位、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倡议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捐赠,对帮扶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对有重大帮扶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广泛宣传和网络公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
五、提升“三种能力”,强化基层组织“执行力”
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直接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一个引领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
巴南区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要求: 一是落实政策的能力。 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脱贫致富政策,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看村社一级的机遇意识和执行力; 二是创新创造的能力。 村社干部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出新招,探索各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子,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得实惠; 三是争取外援的能力。 各村“建八有”“解八难”,不能仅仅争取物质上的支持,还要善于争取智力上的、舆论上的、项目上的支持,把外界的聚焦点和关注度引向本村。
根据三种能力要求,巴南区对属地镇对不胜任现职的党支部成员及时调整,村“第一书记”从“五大扶贫集团”中的区级部门副处级实职领导干部中选派。每个贫困村增配1名村专职干部、1名选调生、1名大学生村官,再引回1名本村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大学毕业生或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挂职、任职、创业。以上增配、选派、引回的人员均要做出履职承诺,不脱贫不脱钩。
社会扶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