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三侠”与大山里的民工夜校
新华网消息,夜晚八点,重庆城口巴山山腰处,一间灯火通明的临时板房,在群山中显得格外显眼。讨论声、欢笑声不时从屋内传出。在秦巴山脉深处寂寥的夜色里,三个年轻人与几十个农民工的温暖故事,正在这间板房会议室里悄悄上演。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晚上八点,忙完活儿吃完饭,工人们手拿板凳,陆续来到会议室,准点开始“民工夜校”的课程。工人们所在的工地,是国家电网重庆送变电在城口巴山的一个变电站建设项目。这些常年辗转各地工地的老师傅,虽然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民工夜校,一开始也有种应付差事的敷衍与不屑。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项目的管理者,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三个年轻党员。去年底,由于建设需要,三人来到秦巴山脉深处,参与项目实施。对于这个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项目体量小,位置偏僻,开车回重庆单程都要6个多小时,到了晚上八点,镇上连吃饭的地方都没”。虽然艰苦,但三人却主动请缨,苦中作乐,三人组了一个方便工作交流的微信群,叫“巴山三侠”。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对于这些农民工兄弟,以规范施工安全为初衷的民工夜校,并非什么新鲜事。以往,忙完一天的活,他们更愿意喝点小酒聊聊天。用他们的话说,“比上课什么的,强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项目上的工人,保障他们的安全,让他们平平安安上班去,开开心心回家来,同时也拉近彼此的距离,“巴山三侠”决定从“民工夜校”入手。项目总工许志凯的第一步,则是摒弃普通话,用一口流利的重庆方言和工人们交流,这一下就让工人感到几分亲切。新华网 李相博 摄
解决了沟通问题,三个年轻人还改变了上课的方式和内容,不是以往单方面教条式的念材料,而把课堂变成一个互动的小舞台。对长年漂泊在外的工人,归属感是个稀有的东西。因此,课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由工人们主导,和工友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做法。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一开始工人们还有些害羞,听说要上台都你推我攘。在吴杰他们的带头“吆喝”下,工友们慢慢习惯了站在PPT前,一本正经当起老师。大山深处的工地上,比不得城里。一到夜里,四处寂静,渐渐热闹起来的民工夜校,慢慢成了大家爱去的地儿。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三个年轻党员的大量心思。项目经理蒋丰年,一张“娃娃脸”很难让人看出他是工地上的管理人员。一次工人路过发现他在看漫画,大家都笑着说“我们的蒋管理,还没长大嘛!”蒋丰年听完却萌生出一个新的想法,把漫画融入夜校课堂里。一图胜千言,文字容易忘,有趣的图可一下就记住了。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作为项目安全管理的吴杰,把安全都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在准备夜校PPT的时候,吴杰除了对安全知识细节很考究,还常常用“老铁 注意了”这种词来勾画重点。工人们也都喜欢这些诙谐幽默的内容,大家看完能笑一笑,记忆还更深刻。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策划到制作再到讲解,夜校的举办并非易事。三个年轻人深夜头脑风暴是常有的事。“当管理人员并没以前想得轻松,除了保安全赶进度,工人的感情联络也是重头戏”,许志凯说。三人还常常找民工夜谈,问问家里的情况,工作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说,工人更像一起战斗的兄弟。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工人们更喜欢看漫画,那就在工地上画!”三人把工人的安全教育,从民工夜校的课堂,延伸到工地上。比起死板的口号标语,三个人把安全教育变为浅显易懂的漫画和直抵人心的生动语言。“看!爸爸修的站”就是其中的一个创意,也成为工地上的一面网红墙,不少工友都纷纷来拍下合影,发给家人。这样的漫画,在项目上,还有不少。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这个位于巴山深处的变电站项目建成后,虽然他们都将各奔东西,但“巴山三侠”与工人们发生的故事会浸入在大山的泥土中,而他们在“民工夜校”上传授的知识,则将伴随工友们继续征战天南海北。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原标题:【城市相册】“巴山三侠”与大山里的民工夜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