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变形记

19.04.2018  11:23

华龙网消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在重庆,土地经过宜机化改造,一头头“铁牛”、一架架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正出现在原本机器罕至的丘陵山区。这些农业机械的出现,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时代的渐渐远去,也意味着乡村振兴正逐渐到来。

天上无人植保机喷洒肥料,地面旋耕机、插秧机不停地劳作。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新生村,1000余亩的粮油基地平整开阔,一派忙碌景象。

该基地是潼南区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之一,也是标准的水稻宜机化改造模块和水稻高产创建基地。

宜机化改造前,这里多是“鸡窝地”“巴掌田”,人种牛耕,耕作的成本280元/亩,1000余亩地需要1600个工作量。形象地讲,一家三口耕作5亩土地都很费劲。

宜机化改造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全程机械化作业,耕作成本100元/亩,同样是1000余亩地,只需要5个人工作7天,效率提高44倍多,水稻产量却达650斤/亩,每亩比人工节约成本577元。

现在,我们的土地实现了干湿轮作。冬季种植药材,夏季种植水稻。”农业合作社的监事唐勇高兴地介绍,这样不但保证了土壤的肥力,而且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到了收获的时候五五分账。

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高石村,新建的中药材(桔壳)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中药材基地计划投入5000万元,流转了进城务工村民的2000亩土地。通过宜机化建设,基地原来大小不一、分散凌乱、高低不平的地块变成面积较大、能排能灌的缓坡,为大中型机械作业创造条件。

此外,基地还应用世界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菲姆技术一体化灌溉系统等,有效提高了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率及机械化生产水平,增产提效30%以上,并可以常年吸纳当地闲置劳动力300余人。

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刘家村,一个计划投资3.2亿元,整村流转土地3300余亩,集休闲观光、盆栽蔬果为主要形态的绿色蔬果机械化生活示范基地也正在形成。

目前,已经投入6000万元进行宜机化改造。未来,基地将完成渠系、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再通过盆栽果蔬博览园方式打造“果立方”核心区,保证四季有花香、天天有果摘,利用丘陵山区错落有致的地形特点,打造鲜果田园超市。

据介绍,重庆全市3500万亩耕地中,丘陵山地高达98%,其中15°以上坡耕地占47.1%,单块耕地面积1亩以下的占80%以上,单个农户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的占60%,户均耕地不足5亩。

2017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全市70万台农机中,微耕机66万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劳动强度依然很大,有人形象地称微耕机“解放了牛,累死了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研究提供包括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宜机化配套建设工程在内的“六千工程”。目前,重庆约有500万亩的耕地适合机械化作业,同时有500万亩经过简单改造后能达标,其余1500万亩需要深度改造才能具备大中型农机作业条件。

今年,重庆市投入2000万元开展1万亩宜机化示范建设,将大力促进宜机化地块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与丘陵山区农业相契合、与特色农业相融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宜机化建设让散落在丘陵山地间的“鸡窝地”“巴掌田”正逐渐成为粮仓、果仓……

原标题:“巴掌田”变形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