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受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事迹(二)

11.06.2015  13:17

市民宗委维吾尔族干部图尔逊·吉力利:

用心为各族群众服好务

图尔逊·吉力利,是我市民宗委的一名维吾尔族干部。十多年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积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各类信访事件和突发事件,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重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重庆市优秀公务员,重庆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第三届重庆市人民好公仆等殊荣。
作为一名在新疆民族地区出生长大,来到内地民族部门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他克服了汉语使用不熟练、饮食习惯不适应、照顾父母不方便、夫妻两地分居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在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岗位上。他说,因为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需要我。这些年来,图尔逊·吉力利参与的少数民族同胞在渝就医事务不下百件。
为更好服务群众,图尔逊·吉力利坚持深入基层调研,不断探索民族工作新特点和规律,与外地来渝少数民族群众保持联系沟通,热心帮助他们解决看病就医、法律援助等许多实际困难,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江北区五里店工校社区党委书记吴茜:

搭平台建机制 探索民族工作新路径

吴茜,现任江北区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党委书记。工校社区居住着16个少数民族,17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为了促进各族居民的团结和融合,吴茜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率先在重庆市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10年,工校社区成为重庆市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12年被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和市民宗委授予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201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吴茜在社区建立了“1+3+x”的民族工作平台,健全了“工作会议、走访联谊、扶贫帮困、维权维稳”的社区民族工作机制,创新“一库二访三到四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族工作方法,开辟“改善服务水平问路、推广民族文化引路、开展维权活动开路、支持就业创业铺路”的民族工作新路径。她充分挖掘和发挥辖区各类资源,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践平台。
从2010年开始,工校社区每年举办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微型企业培训班、民族手工艺培训班等,不仅将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带进社区,还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了一门技能,解决了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目前已有17名少数民族同胞经过学习培训成功就业或创业。

彭水郁山镇白池村: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致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白池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978户,37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67人。白池村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民族团结无小事”,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干部群众的团结意识。经过努力,先后获得“重庆市市级文明村”、“重庆市十佳农民新村”、“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重庆市生态卫生村”等众多荣誉称号,真正创建了一个和谐、团结的村集体。
白池村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少数民族农户30余户,开办农家乐3家,实现了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充分利用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如白池村1组建有种蜂场1个,常年为全镇蜂农提供种蜂,解决了100余人次的就业难题;4组建有红薯基地3000亩,带动农户200余户,红薯产值达75万元。

同时,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酉阳民族小学校:

以民族特色立校 传承民族文化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组建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建设、广集民族素材、共享多方资源、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确保学校始终以民族特色立校,将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这些年,该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重庆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等称号。
自建校以来,该校认真落实中央、市、自治县关于民族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意见,注重民族与科技相结合,围绕“六个一、六走进”开展各类活动:组建一个团队,走进土家文化发祥地;编印一套教材,走进校本课堂;成立一个艺术团,走进民族文化宣传;确定一个主题,走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一个中心,走进科教研究;建立一套机制,走进教师考核评价,确保民族文化传承进课堂、进活动、进教研。
例如,该校自编民族校本教材15000册,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教材融入学校计划,开设课程;把土家摆手舞、民歌作为传承土家文化,彰显民族特色的项目,列入体育、音乐校本课程……

(记者 何清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