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底子”更厚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城市更新开展重点协商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重庆工业博物馆供图)
南川东街青年文化小镇。(南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了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今年6月又制定出台了《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持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我市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哪些难题?如何更好推进?怎样确保既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好用?8月27日,市政协召开五届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常委们聚焦“加快我市城市更新行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展开了重点协商。
协商前,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及常委、委员们先后围绕城市更新核心政策创新、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化升级、老旧工业片区转型升级、传统风貌区保护传承五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交调研材料68篇。
关键词
创新核心政策
城市更新涉及规划、土地、投资、开发、建设等诸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政策的制定和创新尤为重要。
不少市政协常委认为,城市更新核心政策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激发加快我市城市更新行动的内在活力,更有利于做好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
“现行土地开发制度在存量土地利益分配机制上存在缺陷;司法强制力运行细则缺失;立法保障滞后,规章政策文件位阶相对较低。”协商中,市政协常委、重庆伟豪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家学开门见山,直陈我市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存在的需进一步优化改进的地方。
同时,他提出建议,优化存量土地开发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尽量减小对城市更新存量土地开发的阻力,减少各环节成本;完善强制力运行规则,保障存量土地利用公开公平高效;成立高层次专门工作组,整合资源提升合力;在现行法规基础上,适时制定《重庆市城市更新条例》,进一步为我市城市更新、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完善法律保障。
围绕城市更新机制创新,市政协常委、重庆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德绍聚焦提升公共效益有关政策,建议创新利益平衡机制,激发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公共要素的活力;建立完善规划引导机制,提高公共要素的设计品质;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公共要素的持续更新。
“随着共享经济、共享服务的发展,很多社会资本已开始投向公共领域。”刘德绍认为,在创新利益平衡机制,激发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公共要素的活力中,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纳入其他激励政策,激励引导越来越多的物业权利人在城市微更新过程中,打开办公楼停车场、运动场等封闭场所与设施,达到补充公共要素的目的。对于通过运营管理方式改变提升公共生活品质的,根据更新主体的社会贡献率,政府可适度减免经营性收费或相关税收,扩大市场激励效应。
关键词
市场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城市更新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20年7月以来,我市重点针对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持续推进其市政配套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居民住宅小区等改造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2400余个、5000万平方米。
“十四五”期间,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总量约1亿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亿元。协商中,市政协常委普遍认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要。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资金投入,90%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中央资金补助,社会资本和居民出资仅占10%,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很大。”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宗委专职副主任谭净认为,需拓宽筹资渠道。
如何拓展改造提升资金来源?谭净给出了三个办法:
一是在稳定已有资金来源的同时,可通过特许经营、投资奖补、政府适量投入开发用地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入改造提升行动,形成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二是对老旧小区原有房屋土地存量资源、营收项目等进行利用、改造和优化,扩大和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向政府、金融机构申请发行专项债券或信贷支持,补充改造资金的不足。
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宗旨,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尽可能给予各类投资主体应有的经济回报,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改造提升的积极性。
市政协常委、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尚君也呼吁,要创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场参与机制,完善投资平衡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助力群众居住环境有效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再上层楼。
对于目前市场参与机制方面的问题,周尚君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政策不细、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回报不高、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涉及面广、社会参与协调难度大。
如何创新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周尚君建议,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中,关键是要完善投资平衡机制。一方面可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整合利用小区闲置存量房屋,改扩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引入养老、托育、家政等专业经营单位,构建社区创业、就业、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同时可扩大统筹范围,尤其对不具备经济自平衡条件的小区,探索多小区、跨片区整合模式,推动资源“化零为整”,形成大片区统筹平衡、跨片区组合平衡。对需整合的国有资产,按规定评估、核定,作为政府投入资本金。
关键词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城市空间是有限的,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市山多、坡多、错落有致的地形特点,利用好立体空间,加强立体绿化、美化,让山城更美。”协商中,市政协常委们从城市细节入手,建议城市更新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升级城市空间布局。
“建议以城市更新推动公园绿地建设,促进中心公园建设提升,同时加强袖珍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刘庆瑞常委注意到,当前我市建成的公园还不能满足市民在家附近就找到休闲娱乐好去处的需求。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强化我市全域公园有机串联,建设城乡公园体系,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互渗透、无间融合的生态公园,强化公园与城市全面开放融合提质。
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建议得到了田盈常委的赞同。“利用城市建设中留下的小空间,打造一批离家近、环境美的社区公园、街区绿地,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田盈建议利用好立体空间,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同时可将原有的两江码头拓展改造为滨江公共广场,进一步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布局。
“年初一条名为‘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短视频火遍网络,这正是我市利用好山城地形特色,开展坡坎崖治理、美化公共空间后取得的巨大成果。”王昱常委建议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力度,做到绿化美化工作同步设计、施工和管理,政府、企业、社会等各单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后期管理维护,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中央公园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逐步形成;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山城步道”;停车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建设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细数我市在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中取得的成效,市政协常委邓琳倍感欣慰。
但邓琳也毫不回避我市城市公共空间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共空间用地缺乏、使用功能复合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全、精细化建设程度低、运行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对此,她建议充分挖掘城市用地潜力,着力拓展城市公共空间范围;强化多种功能复合利用,着力完善城市公共空间配套设施,特别是道路、停车位等交通设施,食物、直饮水、公厕等生活服务设施,座椅、桌子、休息亭等休憩场所,既要与景观氛围协调,还要具备舒适性和安全性;推进精细化设计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利用效能。
“安全是市民的兜底性需要,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前提。”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利用效能,市政协常委任红呼吁,城市更新中应加快编制防疫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深入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现状摸底与规划实施评估,尽快补齐短板。
关键词
探寻老旧工业片区“焕新之路”
“工业片区是我们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然而在城市的改造升级中,却逐渐成了一个‘包袱’。”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庆留存众多工业遗产,城市更新中如何推动老旧工业片区转型升级,也是市政协常委们协商的重点。
市政协常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将重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特色总结为:依山傍水、进洞隐蔽的环境特征;沿江、沿路、组团分布的空间特征;门类齐全、类型完整的体系特征;工业发展历程从未间断的时间延续性特征。
“但重庆工业遗产保护修缮不易。”张睿坦言,重庆城镇人口稠密,建设用地紧张,形成了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并置拼贴的现实特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同时,工业遗产等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整体保护。此外,主观上没有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价值特色等进行深入挖掘提炼传承,盲目照搬照抄外地成功案例,出现保护利用后的风貌和功能千篇一律的现象,缺乏自身特色,精品项目不多。
张睿建议,建立我市工业遗产评定标准和原则,尽快公布我市工业遗产名录。针对不同工业遗产的类型、区位、现状条件等特点,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并丰富活化利用方式,如建立主题公园,社区历史陈列馆,或建成综合购物广场等,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市政协常委、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主任高琳则认为老旧厂房在区位、产权、风貌外观、物业条件、改造成本、配套支撑、功能利用等方面,具有与传统风貌区、老旧社区改造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她建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科学编制老旧厂房片区更新改造规划,合力制定年度改造计划,同时明确过渡期间支持政策。例如在建设阶段,建议市、区政府优先对厂房改造、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给与一定比例的政策支持。转型后水电气部门也应适时调整水电气收费标准,不再按工业用途收费。同时安排产业引导资金(基金)对文化、体育等提升城市气质颜值、完善公共配套功能的项目进行扶持。
关键词
挖掘文化价值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重当下轻历史、重硬件轻软件、重制度轻落实’的苗头。”协商中,市政协常委一致认为,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健全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保护传承体系,是加快我市城市更新行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现实需要。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呼吁,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要加快健全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保护传承体系,突出地方特色,探索产权整合,提升保护利用效果;拓展资金渠道,探索保护利用模式;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保护利用秩序;强化制度约束,健全相关法规体系。
市政协常委、市作协主席冉冉对此也深有感触,“重庆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山川形胜造就了它鲜明的城市特色与街巷肌理,具有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她建议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式,“有机更新”传统风貌区助推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活化”更新;在修缮改造时要“形神”并重,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功能,充分挖掘传统风貌街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原标题: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底子”更厚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城市更新开展重点协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